星期一, 9月 30, 2013

五腧穴屬性與五臟相通01

本文乃是探討有關於我祖國醫學中針刺五腧穴五行屬性與五臟相通的相關文獻考証。 


五腧穴的含意我們最早可以從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所指出的: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其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以水流出入之勢來形容經脈中之氣血於五腧穴處的大小與型態。其中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狀況。除此外,五腧穴的五行屬性理論的確立,在臨床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衍生了子母補洩、原合配穴、子午流注...等配穴方式。


而根據現代科學儀器測定,以及針刺經絡敏感人的傳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經氣自井穴出,合穴傳導入內臟,其循行路徑經比鎮與經絡相同,但入臟之後,以及至頭部的傳導途徑就比較混亂,就目前的科學儀器尚無法獲得全面性的窺測。


在此我們以文獻考究的方式,嘗試討論五腧穴的五行穴性與五臟之間相通的關係。


 



五腧穴位發展生成的文獻紀錄


有關於五腧穴的文獻紀錄早期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發現,如在《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所述:


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雖然在《靈樞。經脈篇》已經有手少陰心經的循行方向與其主病的記錄,但是在九針十二原與本輸篇卻未將其列入五腧穴中,而在《靈樞.本輸篇》中對於五腧穴的論述,其文中所談心之所出實為手厥陰心包經。其中乃是秉承《靈樞.邪客篇》文中所敘述的觀念:


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靈樞所記載的五腧穴陰經加上陽經的腧穴共六十一穴。


直到晉代 皇甫謐參考《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後,所著成的《真灸甲乙經》中才補上了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使得五腧穴發展為六十六穴。至此針灸治療系統中,五腧穴的穴位數目才得以固定。


 



難經中的五腧穴五行屬性記錄與臨床應用


另五腧穴五行屬性的確立可追溯到《難經六十四難》:


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


其中因臨床上使用而產生的變化應用也可從《難經七十三難》中窺其蹤跡:


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依此於是五行屬性應用於臨床上更衍生出了補母洩子、洩南補北等應用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在《難經七十五難》中所敘述的: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其中除了針刺穴位的母子補洩概念外,同時也暗喻了針刺經脈穴位,也會影響臟腑之間的虛實與互動關係。


 


( 作者 王宇謙 引用請標明出處 )


 



沒有留言: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前面二十級(歲)基本上都是新手村。 然後你的新手NPC是亂數決定的爸媽。 個人能力數值跟著NPC的資源決定一半的基數。 等到等級可以出新手村,遊戲的自由度大增。 有的人會考慮再練等級(念大學、研究所)多上升一些點數才要出村去解任務,也有人迫不及待的出村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