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魔王的會客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魔王的會客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五, 11月 12, 2021

人生諸苦

239437839_10158310664283317_4554424641860802721_n.jpg



在阿含裡面說,人生有很多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生老病死,本質上就是痛苦的,與喜愛的人事物離別,遇到了討厭的人事物很痛苦,想要的求不到,也很痛苦。



最後的五陰熾盛,指的是過於執著眼耳鼻舌身五受,遮蔽住了當下內在的真正覺受,繼而增強了前面七種痛苦。



所以我認為人的感官與認知其實統攝了所有生命中的痛苦。



基本上,中心的成立與聚會只是在這個立場上,逐一讓人認知到自己當下的狀態,那麼就會讓我們稍微接近一點自我的真知。



當每一次都能夠很快體察自我的狀態,不去糾結,也不捨棄,拿得起也放得下,久而久之就能發現痛苦的時候變少了,平靜的時候就會變多了。



當發現生命中痛苦的時候變少了,平靜的時間變多了,你們的神經病就會慢慢穩定下來。就這樣子而已。



(只有脂肪例外,它常常拿得起卻放不下。)



星期二, 9月 07, 2021

扶乩治療

JbXd_800.jpg



各位親愛的同學:

做一位治療師,當你的個案跟你說他被宮廟下咒。



導致人生黯淡,常常卡陰,生病,運勢不順,受傷,順便做做春夢。



你應該要很清楚~這是很合理的心理防衛機制。



個案需要的不是更厲害的宮廟、佛陀、菩薩、上帝這種救世主來拯救他的生命。



他真正需要的是健康與強大的心理與人生智慧去面對這個本來就混亂而現實的世界。



如果這間宮廟這麼厲害,那麼我們也不需要買戰機、飛彈、潛艦跟雷達。



國防部直接改成宮廟暗殺部,每天對敵國的領導人下咒讓他死就好了。



醫院也可以收起來只開扶乩科就好,直接廢除醫學教育。



得癌症的直接抓到宮廟去吞符治病。



還用手機跟網路幹啥?直接通靈傳訊不就好了?



航空運輸業直接倒閉,大家直接畫符飛上天出門也不用坐汽車飛機了。



新冠疫情幹啥還要等著打疫苗?直接用懶叫畫個驅疫符不就好了?



這樣子你覺得合理嗎?



好了,我等等要去拜覽叫了。



【傳染病與派對】

1_AJ_2qs-NqXdKZ6_qR711PQ.jpeg



外國人很喜歡開派對,不管甚麼是甚麼狀況都可以瘋狂的開派對,這個對於東方人來說很難理解。



那麼大家有聽過「水痘派對」嗎?



在1995年水痘疫苗問世之前,很多英美國家只要家中有小孩感染水痘,他們會在家中開派對,招待其他的孩子一起來玩。



那時的想法是,反正人一生中總要出一次水痘,加上小孩患水痘的症狀遠比成人輕微,不如讓孩子趁機早點受到感染,以後終生免疫,一勞永逸。



所以就邀請親友鄰里的孩子到家裏分享病毒,達到「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效果。



我還記得當年我的水痘是我弟弟傳染給我的,那時候我媽只說:



「這樣子也好啦,你到時候一輩子都不會得水痘了。」



在這種概念下,甚至還有「新冠肺炎派對」的,參與者會很積極的跟患者接觸,希望自己在染病後痊癒,繼而得到免疫抗體。



你一定會這樣子想:「媽的!這群人是瘋了嗎?」



目前全世界的相關醫師、專家與媒體,似乎都在倡導一個觀念:「疫苗是疫情的唯一解藥。」



的確,某個層面上是這種概念。



所以媒體與新聞裡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去打疫苗,然後概念是~只要全世界有八成的人都打了疫苗,疫情就控制下來了。



於是大家爭先恐後的預約、要排隊接種。



然後每個醫師好像瞬間都變成公衛與免疫學的專家。



實際上,如果你有花時間研究一下傳染病學的相關歷史與公共衛生的案例,你一定會對這個觀念持保留的態度。



因為公衛這件事並不是數學問題,裡面有更多難以掌控的人性問題。



公衛這種東西,光有疫苗是不夠的。



以天花為例,天花這個嚴重的傳染病曾多次在人類世上嚴重爆發,史料記載首次大流行是在1520年,在殖民地時期讓美洲人口從6千萬(當時世界人口的10%)減少到約500萬上下,單單在20世紀就有3億人死於

天花。這一數字是20世紀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總和的兩倍以上。



而從1796年英格蘭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證實了牛痘有效預防天花後,一直到1980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地球上被滅絕,也才花了184年而已。



其中值得討論的是在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全球消滅天花計劃(IEP),當時的概念就是讓全世界80%的人去接種疫苗,然後天花就會被殲滅了;但實際上執行的難度太高。



以人口數眾多的印度舉例,該國每年的新生兒超過兩千萬,光是印度的新生兒接種就很難執行到位,更不用說到更複雜的成人接種問題。於是後來該計畫一開始便失敗了。



我們目前遇到的是疫苗短缺的問題,當時的天花也是同樣的狀況。



後來為了有效利用疫苗,全世界採用了尼日利亞這個國家的防疫模式,尼日利亞約有1200萬人口,僅針對爆發疫情區域的大約75萬人接種疫苗後,該國疫情便消失。一直到1979年世衛宣布撲滅天花為止。澳洲及紐西蘭由於沒有受到廣泛的影響,他們沒有推行全民疫苗注射計劃,而是靠嚴格的隔離政策應付區內的病例。



也就是說,良好的圍堵隔離手段與有目標性的接種政策,才是有效防堵傳染病的方式。



另外而我們已知不完整的疫苗接種會增加整個群體的風險,例如打了一劑的開始四處亂跑,然後讓其他尚未打疫苗的群眾暴露在染病風險外。所以更可怕的是,接種率不夠高的狀況下,開放社會活動後產生的風險。



天花的疫苗接種,防護力是一輩子的,都是這狀況了,



所以更不用說到目前疫情的基本型態是流感,因為其不穩定的結構,所以病毒的變種會是常態。



我們可以從比較接近的案例來做借鏡。



例如1921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請記得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全球首支抗生素直到1928年才被人類發現,而第一支流感疫苗在20世紀40年代才被投入公共使用。所以當時的大流行人類基本上沒招,除了隔離之外。



記得大約五六年前,我在課堂上談到西班牙大流感的事情,我很驚訝當時除了一位在北京任職過的內科醫師外,沒有一個同學知道那個是甚麼。原因是因為政治操作的關係,幾個國家政府對媒體進行審查,阻止媒體在戰爭期間報道流感的影響,這場危機也在很大程度上在歷史書與大眾文化中銷聲匿跡。



而當時的大流行疫情是如何結束的?事實上,病毒本身並沒有消失,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後代,即為現代的H1N1,至今仍在世界上流通,人類也沒有對這些病毒產生群體的免疫力。



相反的,是這些疫情的病毒後來轉變了,或者更重要的是,人類本身的免疫系統經歷了更多的轉變。免疫系統大多數時候可以抵禦致命的感染症狀。也就是說人類和病毒達成了免疫上的和解。



也就是說,當大部分的人都感染後,所產生的不同抗體,讓我們逐漸轉變為另一種和平相處的模式。隨著時間過去,病毒不再引起如海嘯一般的大流行流感,轉變成為較為溫和的季節性流感。



所以從生物演進的角度來看,也許應該要像當初英國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政策,意即讓國內達到一定程度的染病人口,從而獲得對新型冠狀病毒免疫,然後就不會再傳染給其他未染病的人。



「就像以前開水痘派對一樣。我們需要人們感染這種病毒,這是達到群體免疫的好辦法。」



但是各位請記得,如果自己亂搞這些個派對,你會罰單收不完。

------------------------------------------------------------------

※Riedel, Stefan. Edward Jenner and the history of smallpox and vaccination. Proceedings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005-1, 18 (1): 21–25 [2021-01-03]. ISSN 0899-8280. PMC 1200696. PMID 16200144. 

※Edward Jenner. History of Vaccines.

※Edward Jenner - Father of Immunology. 

※Sadanand, Saheli. Putting smallpox out to pasture. Nature Research. 

※Orenstein, Walter A.; Plotkin, Stanley A. Vaccine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1999: e–book [2015-07-14]. ISBN 0-7216-7443-7. 

※Fenner, Frank. The Intensified Smallpox Eradication Programme. Smallpox and Its Eradicatio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No. 6)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8: 422–538. ISBN 92-4-156110-6.

※Karel Raška and Smallpox.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0

※Karel Raška –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pidemiology. The role of the IEA .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0

※ Pandemic Influenza Risk Management WHO Interim Guidance .

※Spreeuwenberg, Peter; Kroneman, Madelon; Paget, John. Reassessing the Global Mortality Burden of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12, 187: 2561–2567

※Borza, T. [Spanish flu in Norway 1918-19]

※The 1918 Flu Pandemic Was Brutal, Killing More Than 5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 Influenza A Virus (H1N1) - an overview.



星期日, 7月 18, 2021

【偷吃?找砲友?那只是腦子在作怪】

JIsg_800.jpg

那天跟學生聊到,現代人越來越開放,網路上公開找炮友的狀況越來越多。



其實這種事情以前就很多,只是沒有這麼明目張膽而已,因為好色只是一種動物的天性而已。



1955年,行為內分泌學家法蘭克·A·比奇(Frank A. Beach)提出了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這個名詞;柯立芝效應源自於美國總統柯立芝的一個農場笑話,是指一夫多妻制的雄性動物對於新出現的異性會出現比較高的交配意願。



科學家進行了老鼠、野雞、鯉魚、果蠅...等相關實驗,提出就生物學的理論中,為了延續並多留下自己的基因,雄性動物會分配精子給與不同的卵子,也就是和已經交配過的雌性動物將只釋出少量的精子,而預留的精子將與新的雌性交配,使其能更均勻地將有限的精子分配在更多雌性身上。其中牽涉到了雄性競爭而爭取到交配權,以其交配對象是否已有過交配經驗而決定。



也就是說,當鼠群中出現了一隻陌生的雌鼠,雄鼠會一直想要跟新來的雌鼠做愛,然後對原先的雌鼠興趣缺缺。



而柯立芝效應對於動物來說,其實與多巴胺(dopamine)對大腦的刺激與回饋機制反映有關。



我們知道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對於大腦的獎勵機制之一,也就是說你只要做了對於生物體本身生存有利的事情,就會有這種獎勵機制的回饋。特別對於食物、性、愛情、還有新奇的事物,會有很大的刺激,另外吸毒跟抽菸也都會增加其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並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功能。



通常狀態下,性刺激和性高潮可以對大腦提供最大劑量的多巴胺刺激。



常常看到很多婚外情的官司,小三在正宮面前示威時都提起自己的性事,說他們一天做了幾次,做了多久又多久。然後正宮當下都會覺得,怎麼對自己性趣缺缺,對外面的女人怎麼就會變成另一個人?其實這只是動物的天性被啟動而已。



而柯立芝效應在人類的世界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看色情片這件事。



而且男人特別愛看色情片,因為這個行為同時滿足了性與新奇這兩個要素,而大腦分不清楚,視丘接收到的女性影像跟聲音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硬碟中的女神們一個換過一個,從來都沒有看過的奇怪體位跟故事情節不斷出現,我們的大腦也在不斷的巨量的多巴胺刺激下,產生了疲憊與障礙與成癮的問題。



通常成癮後,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兩個方向的變化。



第一個是脫敏(desensitization),也就是同一件事情的刺激感越來越低,嚴重的會對於其他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跟著降低。



第二個是敏感化(sensitization),也就是對於同一件事情接受的刺激過度反應,嚴重的話就是只要一點點相類似的刺激,它就在體內呈現劇烈的化學反應。



上述兩種狀況久了會導致腦前額的功能逐漸失去活性,也就是說你在控制衝動與推算預知後果的能力變得更弱。所以有人說A片看太多會變笨,太常打手槍會變蠢,其實是有點根據的。

實際上,雌性的動物也有柯立芝效應,也就是喜新厭舊這件事不是只有雄性動物有。



然後雌性動物還有更狠的招式。也就是所謂的布魯斯效應(Bruce effect)。也就是當有新的雄性出現時,雌性會中斷孕期並偏好與新雄性交配的行為。



這個效應是1959年的時候由倫敦國家醫學研究所的動物學家 希爾達·布魯斯 (Hilda Bruce)於實驗中發現,而實驗結果中發現,雄性的睾酮氣味在這個實驗環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當嗅覺系統觸發了複雜的神經內分泌通路,使得黃體素產生了變異,而中止了妊娠的過程,進而與新的雄性進行交配。



有趣的是,實驗中的雌性動物會在最易感的時候,自動追求或是自行避免雄性的追求,來控制終止妊娠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方式,雌性可以進行交配後的配偶選擇,為最優質的雄性保留生殖資源。

所以很多東西都只是生物的物競天擇與基本習性而已。



但是這邊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對於雄性動物來說,只要隨便一個雌性的可以延續它的基因就好,雄性動物因為其生物的生理構造,大多處於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團體內,本質上不太挑。



而雌性動物剛好相反,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確保自己延續到較佳的基因,固男生常常要用很多方式去追求女生,讓女生誤以為這是一個擁有優良基因的好男人(誤)。所以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這句話看來,其實也只是生物條件而已。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主動現身或是主動追求你,其實你也不用太高興;因為你可以觀察一下,如果對方本身的智商不高或是身體不好,其實你也只是生物學中被沖淡劣化基因的那個分母之一而已。(誤)

---------------------------------------------

※Reber, A. S. & Reber, E.,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3rd, London: Penguin, ISBN 0-14-051451-1



※Brown, R. E., Sexual arousal, the Coolidge effect and dominance in the rat (Rattus norvegicus), Animal Behaviour, 1974, 22 (3): 634–637, doi:10.1016/S0003-3472(74)80009-6



※NEIL.R.CARLSON. 《PHYSIOLOGY OF BEHAVIOR》9th EDITION. AMERICA:PEARSON,2006:119.



※Fiorino, D. F.; Coury, A. & Phillips, A. G., Dynamic Changes in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Efflux During the Coolidge Effect in Male Ra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7, 17 (12): 4849–4855



※Pizzari, Tommaso; Cornwallis, Charles K.; Løvlie, Hanne; Jakobsson, Sven; Birkhead, Tim R. Sophisticated sperm allocation in male fowl. Nature. 2003-11-06, 426 (6962): 70–74.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02004.



※Becker, S. D; Hurst, J. L (2009). "Female behaviour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ontrolling murine pregnancy block".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6 (1662): 1723–9. doi:10.1098/rspb.2008.1780. PMC 2660991. PMID 19324836.



星期四, 7月 08, 2021

僧團裡的殺人魔

J8CO_800.jpg



以前國中的時候念傳燈錄、六祖壇經等祖師的著作,後來念大乘經典,再來好一陣子都在迷密教部;後來年紀越大,越喜歡看阿含。因為總覺得,以前念的東西太過完美,沒有人性。



但是阿含裡面有太多關於人性的東西,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寶典。



其中有一段紀載著,精進修行過了頭,卻無意間養成了一個殺人狂魔的故事。



佛陀有一陣子一直在倡導不淨觀,還稱讚說:



「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所謂的不淨觀就是當欲望升起時,觀想人類身體的組成,以及人體在死亡後成為屍體逐漸毀敗的過程,它被認為是對治欲界貪欲特別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身念處五停心觀之一,後來又發展出了白骨觀等修行方式。



然後出家的比丘們便開始非常認真的修持不淨觀,然後修到很厭世(出離心大盛),搞得自己非常討厭自己的身體,有的人以刀自殺、或是吞毒藥、拿繩子上吊、跳崖死,不然就是請其它的比丘殺死自己的,一時僧團中自殺變成一種很潮的事情,那個風潮大概就跟現在的生酮飲食差不多吧(誤)。



那時候有一位比丘也修到對自己很賭覽,跑去一位叫做"鹿林梵志子"的婆羅門祭司那裏說:



「你如果能夠把我殺掉,我的衣鉢就都送給你。」



當時因為僧團裡面殺人跟自殺很潮,所以這位"婆羅門祭司"就真把他給殺了,然後跑去河邊洗刀子,這時空中傳來魔王的聲音稱讚他:



「哎呀呀!你真的好棒棒!這些光頭仔認真修行就是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你這樣子殺了他們,就是幫他們辦超度,他們的衣鉢跟日常用品還都歸你!真的功德無量!」



於是這位"婆羅門祭司"聽到天上稱讚的聲音,就信以為真,屁顛屁顛的拿著刀子跑去僧眾休息的禪房處,跟修行的比丘們說:



「你們這些光頭仔快點過來讓我砍死!馬上就可以超度!脫離苦海啦!」



這時候一堆修不淨觀修到很厭世的比丘們,通通走出房舍,跟"鹿林梵志子"說:



「ㄟ幹!有這種好康?又快又方便?那快點砍死我。」



於是"鹿林梵志子"前後就陸續砍死了六十位比丘。



後來佛陀招集僧團聚會說戒的時候,覺得奇怪,問阿難說:



「ㄟ~怎麼搞的今天來的人那麼少?」



阿難說:「唉呦佛陀您好棒棒,您叫大家修不淨觀,所以大家都很厭世,這半個月來,咱們前後有六十位光頭幫的弟兄都給人砍死啦!所以今天來的人才會這麼少呀!可不可以請您再講一些更棒的東西,讓大家可以更HI一點?順便讓腦子更靈光些?別這麼快就都死光光了?」



佛陀一聽心裡想:「我靠~這群智障連這樣子都能亂玩?」



於是他老人家就禁止大家修不淨觀,然後轉頭跟阿難說:



「我覺得你們還是先從數呼吸開始好了。」



這個數呼吸的方式,就叫做「安那般那念(數息觀)」。



星期二, 6月 29, 2021

【清热解毒,退燒消斑的-金汁】

208917667_10158208787328317_3915714235752914596_n.jpg



「吃屎吧你!」「吃屎咔退火啦!」



這是我們罵人的時候常常講的話,事實上,吃屎這件事情在人類的歷史上並不是新聞。



特別是在中醫上千年的文化足跡中,吃屎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而吃屎退火也不是胡亂講的東西。



像是望月沙(鴿屎)、白丁香(兔屎)、白馬通(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蠶寶寶的屎)...等,都是動物或是昆蟲的屎。



我自己在用藥也常常請病人吃屎。(壞)



除了動物或昆蟲的屎,人類的屎也很難避免的會是中醫用藥的一個環節。



人屎也能當藥吃?是的~你沒有看錯。



古人會在冬至前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蒐集十一到十二歲男童的糞便,然後將其與井水或是地下泉水充分相互混合(攪屎?),再以竹篩與砂布過濾多次後,裝入瓦罐中,再加入一碗甘草水,然後用碗碟蓋住瓦罐,用紅土密封,埋入兩米深的泥土中。封存的時間以十年為基數起跳,古人認為越久彌佳。取出後的汁液分三層,僅取最上面一層的清液入藥,其汁微黃,無毒無味,,療暑熱濕毒極為效驗。



是的,人屎就是所謂的「金汁」。這廝早於天工開物中即有明文記載。



依照古書所記載,金汁其實專門治療高燒與體熱的症狀,藥性大寒,這種糞便製藥過去曾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時我的內科學教授提到這個也跟我說,他們村莊裡也出土了一罐埋藏近八十年的金汁,是他的教授家族歷代為醫製作的,異常珍貴,主治天行热疾中毒,專門拿來做藥引退燒用的,頗具神效;我當時還在課堂上還問他能不能拿一點給我嘗嘗看,他說這個太少了,用完就沒了,沒得談。



這東西真的這麼珍貴嗎?



其實除了金汁外,甚麼人中白、人中黃、童便...等等都是分便製成的藥物,但其中實際上蘊含了古代製藥科技的濫觴。



實際上糞便經由攪拌與過濾,糞菌的交替程序最後經由紅土與陶罐中菌類的長時間偕同發酵,因為土壤中的放線菌類(Actinobacteria)豐富,也是抗生素的主要來源,最後在其發酵液中產生的有效物質就是抗生素了。但是有藥物概念的都很清楚,這種簡陋的生物製劑方式製成的抗生素,常帶有毒性的副作用,現代的製藥技術發達,所以並不是很建議於現代正規的臨床上使用。



如果要作為中醫藥的相關研究,投注人力去研究其菌種與有效成分,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把這種東西當成寶物,倒也有些言過其實。



中醫的古書跟醫案中,其實有很多現代看來匪夷所思的東西與治療方式,有時看看覺得古代人腦洞大開,真的很佩服他們的想像力。但現代中醫的養成教育中為何都需加入科學分析與規範化,甚至中醫的學分要修的比西醫還多?除了是人類的文明的進步外,也是希望能夠用現代實證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傳統經驗醫學的價值。



所以臨床做越多的中醫師,說話越保守。



至於那些只想聽神話,不想知道真相的,那叫做迷信。



對了,戲劇裡面那個說被金汁害死的貴妃,事實上煮沸的鐵水溫度超過1500度,甚麼東西加進去都煮成灰殺死了,所以是不太可能造成感染死掉;如果是後面吃藥的時後加入了沒處理乾淨的金汁,這個造成感染死掉是比較有可能的。



所以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存一點屎起來。

下次有人發燒的話,你也可以請他吃屎噢。



本文收錄於官網:https://www.reiki.com.tw/news/94/



星期四, 5月 20, 2021

【關於冠狀病毒(Coronavirus)】

_112021477_whatsubject.jpg



最近這十年來,對於人類來說,「冠狀病毒」可以說是在傳染病學上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可貴記錄。



《冠狀病毒的發現》

冠狀病毒早在1920年代就被發現,當時是在被傳染急性支氣管炎的雞隻中發現的,當時被感染的小雞約有40-90%的高死亡率,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雞瘟之一。1940年代晚期,發現在老鼠身上發現也有一樣的病毒毒株。



1960年代,能夠傳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漸被發現,直到1967年,人類使用了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類型的病毒,發現上述這些病毒的外形結構表面均具有特別的棒狀突起,就像戴皇冠一樣,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類似外形結構的病毒都被合稱為「冠狀病毒」。



後續很多感染其他動物的冠狀病毒被陸續發現,像是感染狗、貓、牛與豬的冠狀病毒都在20世紀後半葉被發現。換個方式來說,所謂的「冠狀病毒」的基因與構成其實並不是全部都是同一種,只是大多是因為它的外型而被歸類成同一種而已,而當時科學家研究冠狀病毒的並不多,並沒有受到甚麼重視。



《冠狀病毒的宿主們》

實際上大部分的冠狀病毒會感染鳥類與哺乳類動物,其實蛙類跟魚類也有可感染的冠狀病毒,所以甚麼牛、馬、老鼠、豬、蝙蝠、鳥、雁、鯨魚、鴨、羊駝、雪貂...等等都會感染。包含人類。



當年的SARS後來在香港大學的研究中心發現了果子狸身上的病毒,與人類身上的病毒有99.8%的同源性,而在後面2006年研究這發現蝙蝠身上同樣攜帶SARS冠狀病毒,和人SARS病毒同源性為92.6%到93%。但是還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蝙蝠或是果子狸是傳染到人類的確定來源。後來的MERS也有專家認為,有可能是由駱駝傳染給人類的,但一樣沒有辦法完全明確證明病毒從駱駝傳播給人類的方法。而有關於COVID-19的部分,雖然我們了解不多,但我相信也會是一樣的結果。



《其實它一直在我們身邊》

目前已知有七種冠狀病毒病毒株可感染人類。而冠狀病毒並不是這兩年才開始流行的,實際上有四種冠狀病毒的類型引發的人類疾病即是我們日常的普通感冒,這個比例高達近三成。而這四種冠狀病毒經過數十年與數百年的演進後,變成了現今毒力較弱的病毒株系。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人類已經跟它作戰了數百年,然後慢慢與它同化並和平共處。



直到2000後,冠狀病毒前後造成了人類三次重大的疫情爆發,如果2002年底在廣東的非典型肺炎(SARS);2012年源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與這次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的(COVID-19)肺炎疫情。



《容易被忽略》

但就如先前所說的,由於我們對於病毒的了解有限,它很有可能早就以其它的感冒型態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SARS為例,後來在香港某些人身上的抗體後發現,SARS早在大流行前的一年就已經在香港地區流行過。如果前線的醫護人員沒有警覺心,很可能就認為只是一般的流行性感冒而已。



例如中國的李文亮醫師於2019年12月,在學校的群組中貼了一則文,說海鮮市場出了七個病患,都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是種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疾病,正在他的醫院裡接受隔離。



由上面的資料我們知道,他其實並沒有說錯。而他也是一位警覺性很高的醫師。可惜,通常這種人活不久。



《關於陰謀論這件事》

至於COVID-19這個是不是被人類做出來的病毒,其實在當年SARS流行的時候,就已經有過這種類似的論調。



當年SARS的中國人感染者占比高達92%,而西方盎格魯撒克遜族群幾乎沒有一人中SARS,非華人確診人數,只占所有病例的3.3%,因此而認為SARS可能是美國研發、專門針對漢民族單倍群O-M175基因的基因武器。



又有一說SARS不會感染白人,但最早將該病毒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的義大利醫生卡洛·烏爾巴尼即為白人,於3月29日因感染SARS病毒而病逝於曼谷。



這就跟當初COVID-19一開始流行的時候,歐美國家有不少人都說「那東西只會傳染給黃種人」一樣蠢。



其實如果病毒是人工合成的,其基因序列會留下拼接的痕跡。



而且如果是亞洲人開發的病毒要來害台灣,那他還真蠢,應該先搞個只會感染白人或是台灣人的病毒吧?



《生存本身就是一場生物間的演化競爭》

值得了解的是目前統計出來,SARS的致死率約為15%。MERS的致死率約為38%。而COVID-19目前約為3%。



不過在生物與傳染病研究上,病毒本身的強弱通常會造成本身物種繁衍的優缺點,講得簡單一點來說,毒性越強的,宿主很快就死了,傳染力也就比較差。毒性越弱的,越不會被在意,反而不會滅種。



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跟傳染病搏鬥的歷史,歷史上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就是傳染病得以控制的結果。



歷史告訴我們,當我們能夠逐漸找到與病毒和平共處的方式之後,時間拖得越久,病毒們終後會屈服在人類這個「地球最強的病毒株」上,並逐漸削弱自己的毒性。



所以請保持平常心,一切終究會過去。



------------------------------------------------------------



※Estola T. Coronaviruses, a New Group of Animal RNA Viruses. Avian Diseases. 1970, 14 (2): 330–336. ISSN 0005-2086. JSTOR 1588476. PMID 4316767. doi:10.2307/1588476.

※Kahn JS, McIntosh K. History and recent advances in coronavirus discovery.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2005, 24 (11 Suppl): S223–7, discussion S226. PMID 16378050. doi:10.1097/01.inf.0000188166.17324.60.

※Mahase E. The BMJ in 1965. BMJ. 2020, 369: m1547 [2021-01-29]. PMID 32299810. doi:10.1136/bmj.m1547. 

※Wang, Yuhang; Grunewald, Matthew; Perlman, Stanley. Coronaviruses: An Updated Overview of Their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2203: 1–29. 2020. ISSN 1064-3745. doi:10.1007/978-1-0716-0900-2_1.

※Cruz JL, Becares M, Sola I, Oliveros JC, Enjuanes L, Zúñiga S. Alphacoronavirus protein 7 modulates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Journal of Virology. 2013, 87 (17): 9754–67. PMC 3754097. PMID 23824792. doi:10.1128/JVI.01032-13.

※Pasley, James. How SARS terrified the world in 2003, infecting more than 8,000 people and killing 774. Business Inside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 Saudi Arabi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03-10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Dashboar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01-28 [2021-03-16]. 

※Coronavirus Update (Live). Worldometer.

※Monaghan, Karen J. SARS: DOWN BUT STILL A THREAT.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04

※Naming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 WuNing; LuoPeng. 追寻SARS病原的科学历程和启示. 新語絲. 




星期日, 5月 09, 2021

告別娑婆

182065296_10158106003133317_5878293249271835341_n.jpg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送走了很多人;除了疾病,還有意外。



日前正在開車前往教室的路上,收到了一通訊息,是認識十多年的一對姊妹傳來的。



「老鼻哥,不好意思又來麻煩你,可是這件事真的很緊急。」



後來傳了幾張腦部電腦斷層的片子來,看了不禁皺起眉頭。



我心裡想:「這是誰啊?這麼嚴重,應該到院前就OHCA了吧?」



「其實是我爸爸早上昏倒,後來送去醫院加護病房,昏迷指數三,醫生建議我們不要開刀,你的看法呢?還是我們要趕快做開顱減壓的手術?」



看到訊息裡的這一段,覺得其實能夠唸到醫生的修養都還是比較好的,而且現在醫療糾紛太多,大概也只能很婉轉的這樣告訴家屬。



但是家屬如果本身不是醫療體系或是沒有概念的,應該還在想,現在醫療這麼發達,也許還有甚麼方式可以讓病人復原吧。



想起他們家姊姊出嫁的那天,我這個人不是很喜歡參加喜宴,還特地驅車到基隆吃喜酒,姊姊一看到我,就像水流屍見到親人一樣爆哭,伯父知道我家大法王愛吃蝦子,還很高興的特地弄了好幾隻大明蝦在宴席上給我家大法王吃。



不意想這也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難免有些惆悵。



後來到了教室,跟兩位姊妹都陸續通了電話:



「因為我們認識很久了,所以不用講得太婉轉,重點就是,現在已經不是什麼樣的醫療會最有幫助。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好好告別就好了,因為就我過去所受的訓練看來,在那個當下人就已經走了。」



沒有意外的,第三天晚上就接到了訊息,說人已經跟著佛祖到西方極樂世界。



姐姐告訴我,她領悟得太慢,現在才弄清當初我叫他好好告別是甚麼意思。



其實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都有離開的時間,也因為如此,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才會更顯得珍貴。



每每遇到事情的當下,我們總會被情緒與回憶的幻覺佔滿了,而無法真正在當下好好的善待彼此,而不枉此生。



逝者已矣,生者節哀。



這次我學到了,下次我會考慮再講得更直接一點。



 




星期六, 5月 08, 2021

恐慌與傲慢

pexels-photo-6694156.jpeg



那天,一個媽媽帶來了一個二十歲的孩子。



我注意到孩子的手與腳都在微微的顫抖。



她告訴我孩子多年來一直在看身心科~



孩子長年吃藥吃到頭昏心悸~



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孩子日常很難專注與回應同學的互動。於是心理壓力變大後就變得更恐慌。



但如果藥量少了,情緒的症狀出現也會恐慌。



她們也嘗試過諮商,但每次諮商後孩子的狀況就變得更不穩定。



而症狀加劇後每次回診醫生不是換藥就是加藥量。



頭昏與心悸就變得更加嚴重。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沒有人在乎,除了吃藥控制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可能性。



我看見的是~



一個被折磨多年的母親,一個驚恐的孩子。



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



跟一個有缺陷而傲慢的體系。




星期二, 2月 16, 2021

一點反思



184743522014998333147122_x.jpg



其實人類這個生物,做很多事情都是不合常態也不合理的。



對面園區的老總每次來看診時,每次量血壓都過高,肝脈沉細而無力,我都告訴他你這狀況不好好休養一陣子,去西醫那邊吃再多降血壓藥也沒太大效果。



他告訴我:「每個月都要背上億的營收,不然沒法對股東交代。」



他也知道要好好的休息身體才會健康,才能夠真正長久的經營自己的事業;但諷刺的是,每次回去後就開始熬夜工作與應酬。



現在很流行將精神與心理問題給物質化,把問題通丟給大腦,覺得用這個方式特別有說服力。



我們用現代科技去將大腦內各種物質的運作與化學作用標示出來,然後嘗試為無解的精神與心理疾病做出解釋。



但我其實常常在反思一件事情,一個人的腦子到底有沒有病這件事情,這到底是生命必經的真相,還是一種虛妄的幻覺?



因為臨床上,也不是把病人的腦子剖開來做檢驗他的各項數值,依照所有的實驗室數據才有確診這件事,其實診間更多的是在解決家屬的痛苦。



我們將人體視為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生命運行狀態。



以心臟為例子,就是外表可見的大小,肌肉、神經系統、血管與筋膜、瓣膜等,這是有形的部分。我們視為物質。(陰)



無形的部分就是,每次跳動的次數,節奏、力道,可以運送的血液容量與傳遞的力量。這種功能上的展現,我們視為能量。(陽)



無疑的是兩者必須相互結合並達到平衡且功能可順利運作的狀態,才能夠展現一個生命運行的狀態。



當人體可見的或不可見的部分,不論在外在的型態或是功能的表現上如果超出或是低於一般社會或是生物的常值,或是忍受值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個人生病,或是這個部位壞掉。



例如一個外觀看起來沒有明顯受傷或是缺損,做了X光也查不出任何異狀的的手掌。如果它無法正常的開合握物,那麼我們就會認為它有問題。



抑或一個看起來身體四肢五官完整的孩子,如果他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無故的發出怪聲、抽蓄或是尖叫,那麼我們會先判斷這個孩子有問題,或是有病。(例如妥瑞症患者)



除此之外,心理層面上的健全,也是認定健康與否的標準之一。



不過人類社會對於心理層面上健全的要求明顯的比較複雜,如社會化的程度,行為展現的可預測性,應有的心智認知年齡,自我的認同與認知等等...



一個身體強健的思覺失調患者來說,如果這個人看到你就一直瘋狂地舔你的腳趾甲,你也不會說這個人是正常的。



然而這大多數都是以社會上大多數人表現的常態認知為主,而在這個範圍內大多數人的身心表現會被人認為是正常與合理的。



例如能夠像常人一樣吃飯走路,男人跟女人的結合,在所謂的適婚年齡結婚,白天工作晚上睡覺,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或是依照社會的教育制度完成各階段的學業...等等。



除了這個大眾認定的標準與狀態外,基本上我們都會認為對方是不正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人有病。



當自己覺得對方跟你不一樣的時候,就覺得對方有病。



因為你無法理解對方的認知與行為,如果對方有病是一種最快歸類對方,而且最快速說服自己跟他人的方式。



例如我的小孩如果長得很矮或是很慢,然後醫生幫忙來貼個發育遲緩的標籤,本來身高就不高的父母跟小孩也就安心了。



那到底是遺傳,父母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影響的,還是孩子真的發育遲緩?



如果我的小孩在校功課常常不及格,上課一直跟同學講話不能專心聽講,還一直跟老師頂嘴,如果貼上發育遲緩再加上個過動的標籤,小孩、父母跟老師就都一起安心了。



但是我那個年代,考試成績很好的同學,大多覺得老師的教法很笨,整天都在睡覺不然就是玩。而且越到越前面的學府,學生基本上自己就把書唸完了,老師也不太需要教。



那到底是孩子不夠聰明?還是父母太笨?還是只是父母親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跟他們的智商一樣?



最扯的是,現在連殺人犯都要丟去醫院做精神鑑定,然後變相地讓醫師去取代法官的職責。



其實搞病人本來就忙死了,平常揹著濟世救人的包袱已經很累,還要扣一頂符合社會公義與期待的帽子在身上,真是何苦來哉。



我需要再重申一下,的確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真的有疾病,也需要專業的幫助。



但是當我們忽略了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成長經驗、經濟狀況、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冷血的直接全部切割,很快速地用表單與檢驗數字去斷定這個人有病。



那麼我們到底是滿足了內心的需求?這個人是真有病?還是說這只是一種社會現象?



 



星期日, 1月 10, 2021

【診籍摘錄-臘月治喘】

137547338_10157836563698317_1846343600067023243_n.jpg



一樣的寒冬,看過不少人在這個節氣交替的時候,因為氣候與溫度的劇烈變化,撐不過那一口氣便溘然離世。



這天診間來了一位因確診甲狀腺癌接受化療的病人,女性、七十歲。三個月前病人因為喉嚨有異物感,聲音沙啞,女兒以為是感冒帶來就診,脈診寸部咽喉下方反應位浮澀數沈細脈,左關遲澀,標準的甲狀腺病變脈型;但是那個澀脈暈點的位置基本上很不妙,內心估計約在二轉三期間遊走。



觸診後發覺甲狀腺結節腫大有沙粒感、邊界瀰漫浸潤式不規則形狀,病人表示喉嚨腫大與聲音沙啞是將近兩週前的事,心裡已經有底,讓他們趕緊去檢驗,不意外的甲狀腺癌二期確診。



由於病人身體原本就瘦弱,體重不足35公斤,擔心療程撐不過去,囑咐接受化學治療期間可以使用中醫輔助療程,接受Adriamycin、Endoxan、Vincristine等藥物四次療程後,病人反應胃口不佳且感到極度不適,希望協助處理不適的症狀。



病人表示第四次化療後,體重降至32公斤,胃口差,因反覆發燒與指數過低進出醫院住院了幾次,血液培養查無感染,因感到十分疲倦與不適,基本上除三餐外都在床上躺著,手指麻痹感不斷往手掌延伸。



評估除手指麻痹感為Vincristine的副作用,除非停藥無法處理外,其餘都可以改善;另病人面色蒼白,敘述自身症狀時無力且約略有些喘不過氣的狀況;脈診寸關浮數黏過本位沉細滑、尺沉極細弱,評估為病人中上焦因療程而生熱毒兼腎不納氣。



在天津常常遇到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後產生的高燒與惡燒不退,然後請學院的老教授們到醫院中西聯合會診的狀況,當時也常常在教授旁邊討論並吸取他們的臨床經驗,到最後都還是回歸到古代醫家用方的理解與臨床對於人體及生物架構的認知;後來處理這些問題,心裡也比較有底子。



那些吃不下跟發燒的狀況我覺得還不甚擔心,那個喘不過氣的部分我比較在意,因為看多了死人,知道生命常常都是一口氣上不來就走了。冬主腎,主納氣收藏,啊這樣是要怎麼藏?



「沒有跟主治醫師反應會喘的狀況嗎?」



「住院幾天後他們只表示多休息,然後回家再觀察。」



嗯~好吧,我知道他們沒招了。



摸摸鼻子決定先解決用藥產生的熱毒與腎不納氣造成的氣喘問題。



先確定背後脾胃俞穴暢通,中氣樞紐沒有塞住後。



針取:下白(通少府)、上三黃、天皇(通陰陵泉)、地皇、人皇(通三陰交)、太溪、太沖。



我只是把身體裡某些一直在亂響的警報關起來,然後分配一下不均衡的資源,把該做事的器官重新啟動。



札完九針後囑咐留針一小時,在約莫半小時後,病人家屬與病人告訴我居然不會喘了,中醫的針灸真的很神奇。



「神奇?再神奇的醫術也要有機緣才學得起來。而且,這也不是每種病都治得動。」



我只能苦笑,然後開始寫方子。



我相信會有一堆人看了文之後會開始分析取的穴位是什麼樣的治療思路。



但其實我這篇寫了這麼多的用意在於~「中醫的關鍵一直都在診斷。」



而我知道不管是這個病人還是中醫本身,後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星期五, 12月 18, 2020

大齡女子

unnamed.jpg



上午來了一位乳癌的病人,雖然時間比較急迫,仍花了近一個小時諮詢。



雖然個案表現出來的是開朗而坦誠的樣子,但診脈時,很明顯的肝亢而鬱澀。



而乳房附近的病變關係著愛人的能力與希望,我直接開門見山的說了: 「妳的脈象沒有你表現的那麼開朗,是不是感情上曾經遭受到很大的挫折?」 詳談後才知道,她是一個有良好的外國學歷,工作與生活也能自給自足的女人,談過好幾次無疾而終的戀愛,不知不覺來到這個焦慮的年紀,又不幸遇上了騙財騙色的渣男。人財兩失的雙重打擊下,心靈上沒有適當的調適,再加上信仰上的道德束縛,不斷重疊的壓力與焦慮,終於讓身體發出崩潰的警訊。



我能感受得到她其實在內心深處一直對感情充滿著強烈的渴望,但是卻又覺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害怕最後只能撿一些有問題的男人來過日子。



我不是很懂,一個女人的自信與美麗為什麼會被年齡給束縛住?



誰說年過四十就該是大齡女子?就該不知不覺的變成歐巴桑? 「任性的去挑選與過濾,對女人來說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啊!」 「其實身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永遠都是在挑選另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是在那等著一些不入流的人來愛自己。」 說完這句話之後,她沉思了一會兒,豁然開朗的笑了出來。



搭上脈之後,那個澀點消失了,我知道我已經完成了這次治療的任務。



我們也許都忘了,身為一個女人,是因為自己有價值,才會讓身邊的人來追求;年輕時外表是我們認識一個人最初的印象,建立在外表的價值自然吸引很多只見到外表的男人來追求你。



但是如果都這把年紀了,我們還在用外表與身材來吸引那些不懂得欣賞我們多年來累積的智慧、獨立與能力的男人,那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嗎? 「我一直相信,生命中那個能夠一心一意愛我們的人,只會晚到,不會不到。」 親愛的,我愛妳。那不僅在於妳風姿綽約的容顏,那雖然可以吸引我的目光,但妳內心的善良與溫柔、聰慧與優雅才足以讓我傾倒而心醉不已。



僅以此致贈與身邊內外兼備的女性好友們。



星期一, 11月 30, 2020

科學與治療

我們常常有一個誤解,認為將事情研究到最細微的單位,這就是科學了。所以當醫生跟專家跟你說大腦的多巴胺物質分泌不足是憂鬱症的原因,那麼大家都會覺得好像很科學、可信賴。

但其實那東西的本質叫做科技。

因為科技的進步,才讓我們能將物質的細微單位研究並分解出來。

但我從來不認為那是生命或是治療的根本。

試想,你的女朋友或是老婆正因為你不做家事在大抓狂的時候~

請問你會跟她說:「妳去打兩針多巴胺。人就會開心了。」嗎?

你只是被權威綁架了你的思辨能力。

當我們沒有將人整體的看待,沒有把人周遭的環境與生命的成長經歷也當成人的一部分。我們自以為是的治療只會停留在表面。


星期日, 11月 15, 2020

能量奧義書

同步輻射解開千年古書之謎!6世紀珍貴醫書終獲破解一窺古羅馬醫學大師的傳世智慧-風傳媒



能量是什麼?治療又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對它如此著迷?

這是個很難簡單用一兩句話敘述的東西。



對我來說,能量在身體中運作的稱為生命,在物質之外運行的堪稱為道。

在順逆取捨間讓靈魂展現了平衡與自由,動靜流轉時彰顯了宇宙的本質。

當我們能夠洞悉它的本質,能量與治療俯拾皆是,無有分別。



而在臨床上對能量與治療的認知與應用已經超越了一般世俗的理解。



學生與病人常常不能理解我在幹甚麼。

有的時候,抓一抓鼻子,抬一抬手,摸一摸背。病人就忍不住哭了出來。

然後~症狀就解除了,心結也鬆開了。

所以病人跟學生常常都嚇壞了。



親愛的~不要怕。記得要給錢啊。



星期二, 10月 27, 2020

【那個黑暗又荒謬的年代-治療同性戀】

unnamed.jpg

本身就是殺妻狂魔的亨利八世-制定了「性悖軌法(Sodomy law)」



1533年,英國亨利八世第一次引入了懲處同性性行為的「性悖軌法」,最高處罰可處以絞刑,至此同性戀被明文認定當成一種人類社會的異端。



直到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同性戀從官方疾病診斷手冊上移除,在此之前所有的同性戀人士都被視為是有精神疾病或是魔鬼附身的人,當時的醫學界認為這些人都是「生病的病患」需要被治療,同性戀後來甚至還被列在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II)的「社會病態人格疾患」。



同志們被強迫接受了很多黑暗而沒有人性的「醫學治療手段」,只是因為要嘗試讓他們能夠「融入社會」,然後變成「正常的人」。這是一段荒謬而又黑暗的歷史。



Albert_von_Schrenck-Notzing.jpg

德國精神病學家 亞伯特(Albert von Schrenck-Notzing)



.治療同性戀的濫觴



1889 年,德國精神病學家 亞伯特(Albert von Schrenck-Notzing)聲稱,經由催眠與妓院的嫖妓行為,他成功的把一個同性戀的男人給「掰直」了,從此變成異性戀者;至此,開啟了同志們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黑暗年代。



未命名-1.jpg

尤金·施泰納赫(Eugen Steinach)



.移植死人與黑猩猩的睪丸



尤金·施泰納赫(Eugen Steinach)是奧地利的生理學家,也是內分泌學的先驅;在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同性戀跟內分泌有關,尤金認為睪丸分泌的睪酮是維持男性正常性向的激素,如果缺少睪酮便會表現出同性戀的傾向。



(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熊族的同志的睪固酮濃到爆表,肌肉比很多人都壯多了,而且這種理論無法支持女同志的狀況。)



當時對於這東西的療效大家深信不疑,於是在1916年他便將死去的異性戀的睪丸移植到一位「同性戀患者」的身上;在那個同性戀被壓迫的年代,也可能是安慰劑效應,這位擁有「直男睪丸」的同性戀聲稱自己生平第一次對異性產生了慾望。



於是他是世界上一個嘗試透過移植睪丸來糾正同性戀行為的人,其實移植睪丸這件事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很流行,當時主要號稱的療效是以壯陽為主,但當時沒有這麼多男人的睪丸可以移植,所以有的人是藉著移植黑猩猩的睪丸來達到壯陽的效果的。



15237969317542o03618p0n.jpg

睪丸移植圖示



拿死人跟猩猩的睪丸來移植?



這麼荒謬的事情,當時可是最新最潮的治療手段。



vaernet.jpg

丹麥籍的醫生 卡爾·皮特·瓦內特(Carl Peter Værnet)



.賀爾蒙(激素)療法



同樣的概念到了二戰期間變得更為激烈,我們知道納粹對於同性戀的迫害是很出名的,多出名呢?1933年至1945年間,有超過10萬名同性戀者被關進集中營,期間6萬人先後死亡;集中營里同性戀者的死亡率為60%,比政治犯的41%還高。



此時丹麥籍的醫生 卡爾·皮特·瓦內特(Carl Peter Værnet)將尤金的概念發揚光大,他認為只要補充睪酮等各種賀爾蒙與激素,就能將男同性戀扭轉為異性戀,所以他在納粹的集中營中,用手術讓同性戀囚犯們補充合成的賀爾蒙,嘗試根治同性戀。



概念就是在「病患」的鼠蹊部(大腿內側生殖器兩旁)埋入高濃度的賀爾蒙膠囊,藉此補充賀爾蒙,已達到治療的效果。很有趣的是,每一位接受「治療」的患者都聲稱自己痊癒了。也是,在集中營裡面,如果沒有「痊癒」,一定就會死得更慘。



1523796931986674s0279rr.jpg

鼠蹊部手術的示意圖



.化學閹割(Chemical castration)



二戰之後,其實醫學界早已經知道賀爾蒙與激素的治療對於「扭轉性取向」基本上沒有效果,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在那個「反同性戀」的大環境下,非常受到歡迎,也被許多醫師認為是唯一的治療途徑。



在那個時候同性戀是有罪的,那時因為犯了「同性戀罪」被逮捕的男性只有兩條路走,一是坐牢,二是接受「激素治療」;那些不願被入獄囚禁的男性,很多在選擇了這種形同「化學閹割」的治療後,都變得鬱鬱寡歡。



「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就是最有名的受害者,圖靈在1950年發表《電腦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並曾經協助英國破解了德國的密碼而提早結束戰爭,但卻因為他的同性戀頃向而被當時的「性悖軌法(Sodomy law)」給定罪。



他最後選擇了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注射,並持續一年。在這段時間裡,藥物產生很多副作用,也使原本熱愛體育運動的圖靈在身心上受到極大傷害。



這些激素藥物不但讓他在生理上無法勃起,還使其胸部開始像女性一樣隆起。在巨大的壓力下,圖靈開始陷入重度抑鬱;圖靈生前在寫給好友的信中是這樣說的:「也許是藥物的作用,我甚至夢見自己變成了異性戀。但無論是現實還是夢中,這個念頭都讓我痛不欲生。」



1954年,圖靈食用了浸過氰化物溶液的蘋果自殺身亡。



15237969317701so0n2so8n.jpg

圖靈生前寫給好友的信件



.把腦子搗爛的腦前額葉手術(Lobotomy)



既然用藥也沒啥用,醫學界想到那乾脆來用手術好了,這個腦前額葉手術(Lobotomy)當時可以說是治療精神疾病的萬金油,反正只需用一把特殊的手術刀直接插入大腦,然後搗碎額前葉神經就完成了。



接受治療的人,基本上不會再出現任何同性戀的行為,因為他們直接就變成了廢人。不但不吵不鬧,麻木遲鈍,神情呆滯,任人擺布,智力跟行為也跟著退化,和傻子沒有任何區別。



152379693268961p492p574.gif

腦前額葉手術(Lobotomy)



當時醫學界認定同性戀就是一種精神疾病,所以,同性戀者自然逃不過腦前額葉切除手術的摧殘。(大家詳情可以看看先前寫有關腦前額葉手術的文)



美國醫生弗里曼是這項手術的擁護者,他親自操「錘」的手術就有3400例,他表示其中40%都用在了同性戀身上。



試想,在那個可怕的年代;只要你是同性戀,醫生就要把你抓來把腦子給攪爛。這是多麼喪盡天良的一件事?



15237969320029r829pn98p.jpg

雜誌上「治療同性戀」的醫療廣告



.電擊老二的治療方式-「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與「對抗療法」(confrontational therapy).



生理上的治療失敗了,心理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Behavior Treatment)學派的專家們,也跟著醫生們加入了這場荒謬而沒有人性的迫害。



知名的「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從此登上了歷史舞台,這個原理基本上就是根據生理的條件反射原理,裡用很多方式強行建立一條「厭惡同性戀」的生理反射迴路。



講得更簡單一點就是醫生會把「患者」綁住再脫掉他們的褲子,接著不停地給「患者」播放同性戀的A片,然後如果「病人」膽敢勃起的話,則對勃起的器官狂電一通。



總之就是經由無數次的電極,讓「患者」只要接觸到與同性戀相關的事物就會聯想到電擊的痛苦,進而躲避並壓抑自己的性頃向與需求。



ac928c6bab36648ca476c7d42e56d783.jpg

實施電擊療法



另外像是阿撲嗎啡(Apomorphine),這個藥物會引起強烈的不適與嘔吐感,原本是拿來搶救誤食毒物或難以洗胃的患者,後來也被用於同性戀的厭惡療法。



當「患者」看到男人裸體時,還不用等他勃起就先給他來一針,讓他以後見到男性都覺得噁心至極。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一名叫比利的同性戀就因注射了阿撲嗎啡而引起抽搐最後死亡。



至於毆打、霸凌與咒罵基本上這種小兒科我們在此就不談了。



BN-XX156_bkrvde_JV_20180318131538.jpg

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醫生



.電擊大腦高潮點的治療(Self-stimulation)



知名的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醫生以癲癇與大腦的電擊研究聞名,他本身擁有精神科和神經學與精神分析三項專業,也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物。



希斯醫生認為大腦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是大腦掌控與感受快樂與高潮的中樞,對於食物、性和毒品等刺激有關。



他認為精神問題可以透過物理方式治療,於是設計了一個知名的實驗治療-「愉悅治療」,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同性戀「患者」叫B-19(他給病人都按順序編了號)。



治療過程中給B-19看異性戀性交的影片,起初他表現得十分厭惡和憤怒。但是希斯醫生只要按下特定的開關刺激相關的區域,B-19就可以神奇地感到無比愉悅。



在這之後,希斯醫生給B-19看異性戀的色情電影時,他都不拒絕了,而且還會勃起,並可以通過手淫達到了高潮。後來,希斯醫生還特地為他雇來了一名妓女,在妓女的誘導下他第一次嘗試了與異性性交。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B-19都重複著一邊看「異性戀性交的片子」,一邊被刺激伏隔核享受愉悅的實驗;慢慢地B-19會變得主動按下按鈕刺激自己,發展到後來3個小時的治療中,他按下的次數就高達1500次。



而這位B-19最後如何了呢?



他在接受完希斯的「治療」後,與一位已婚女士維持了10個月的感情。但之後,他又恢復了同性戀的行為,而當初與那位女士的戀情也只是出於一種「買賣」(男妓)的方式。



152379693303158oo6p214q.jpg

電擊刺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療法



.我們治療的究竟是一種社會現象,還是疾病?



1978年美國心理學會在其診斷和統計手冊中終於將同性戀從其臨床疾病清單中刪除。即便如此,社會上的反同行為仍然猖獗,無論在文化領域還是在心理學領域。



即便圖靈法案的通過,讓成千上萬的男同性戀者被赦免,但是赦免一詞,代表有罪。這一樣是一種歧視。



多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性的頃向本身跟身體的賀爾蒙或是大腦的神經運作無關;性的頃向也無法藉由治療或是藥物改變,這是人類本來就具有的多種天性之一。



不僅是化學閹割,更早還有生理的閹割(切除男性或女性的性器官或生殖器官)來嘗試治療性頃向不同的人們,而且這些殘忍的實驗也已經證明,沒有人能通過「治療」扭轉自己的性傾向。



但直到今日,還是有很多人提供治療同性戀的療法與服務,甚至成立了組織與團體。



我們今天似乎站在科學的門板上,看著專家們不斷地發現新的疾病,也很巧合的即時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這到底是上天對人類特別的恩賜?還是背後有隻手不斷的在操弄我們的恐懼與焦慮?



也許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利益;只要有利益,就沒有真相。



------------------------------------------------------------

有興趣的請自行參考下面的資料:



*性別與生命:生物醫學實驗40年. Eugen Steinach (1940) Sex and Life: Forty Years of Biological and Medical Experiments. (New York: Viking Press), p. 66



*醫學:我在做甚麼?. "Medicine: What Am I Doing?". Time magazine. February 12, 1940. Retrieved 2010-08-02. Hence he conceived the idea of stimulating hormone flow by damming up the "antagonistic" seminal canals. This he did by ligating (tying off) and severing the main duct of the canals, known as the vas deferens. This "Steinach vasoligature" is a simple operation, takes only 20 minutes.



*電腦與智慧.Turing, Alan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 Mind. 49 (236): 433–460. doi:10.1093/mind/LIX.236.433.



*圖靈法案:成千上萬的男同性戀者將被赦免.'Alan Turing law': Thousands of gay men to be pardoned.BBC News.2016.10.20



*我如何執行前額葉切除術.Como cheguei a realizar a leucotomia pré-frontal (How I came to perform leucotomy), Lisbon, 1948.



*對性偏差的厭惡療法:批判性評論.Feldman, M. P. (1966). Aversion therapy for sexual deviations: A cri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5(2), 65–79.



*激起和增加同性戀者對異性的愛慕之困難:一個個案的研究.Rangaswami, K. (1982). Difficulties in arousing and increasing heterosexual responsiveness in a homosexual: A case report.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9(2), 147–151.



*小腦刺激治療頑固性行為障礙.Cerebellar stimulation in treating intractable behavior disorders" Curr Psychiatr Ther. 1981;20:329-36[27]



*用於頑固性行為障礙和癲癇的小腦起搏器.Heath, RG; Llewellyn, RC; Rouchell, AM (1980). "The cerebellar pacemaker for intractable behavioral disorders and epilepsy: follow-up report" (PDF). Biol. Psychiatry. 15 (2): 243–56. PMID 7417614.



*人體顱內的自我刺激.Heath, R.G. (1963). "Electrical self-stimulation of the brain in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20 (6): 571–577. doi:10.1176/ajp.120.6.571. PMID 14086435.



*在同性戀男性中發起異性戀行為的後繼刺激.Moan, C.E.; Heath, R.G. (1972). "Septal stimulation for the initiation of heterosexual activity in a homosexual male".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3: 23–30. doi:10.1016/0005-7916(72)90029-8.



*人類的愉悅反應和大腦的活動. Heath, R (1972). "Pleasure and brain activity in man".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54 (1): 3–18. doi:10.1097/00005053-197201000-00002. PMID 5007439.



星期六, 10月 24, 2020

【惡名昭彰的前額葉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y)】

2015-06-16-191655-61.jpg



1975年,一部留名影史的電影上映,同時斬獲了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這部電影就是《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裡面最驚嚇的一幕是,片中的主角除了接受電擊與許多的矯正治療外,最後被強制接受了「前額葉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y)」之後,變成了一個呆滯的活死人。



前額葉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y)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前額葉皮質的連接組織。主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患,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



1935年葡萄牙神經外科醫師莫尼茲(Antόnio Egas Moniz)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他參考了黑猩猩在接受切除術後對於驚嚇與攻擊行為明顯降低的狀況後,變開始嘗試在大腦的前額葉注射酒精來破壞大腦組織,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於是他便開發出了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說起來這個方式直接又粗暴,就是頭顱上挖洞之後拿根螺絲刀從開口插入大腦後,直接切斷神經纖維。



諷刺的是莫尼茲(Antόnio Egas Moniz)還因此得到1949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造成世界使用此手術替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的風潮。



後來美國的醫師,分別是弗利曼(Walter Freeman)和華斯(James Walts)發展出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只需要一個類似於冰錐的錐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神經。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美國人就是厲害,方便簡單賺大錢的方式他們最會。)



病人接受了手術治療之後,到底有沒有好呢?科學家逐漸發現,腦白質切除術後的患者通常都會喪失精神衝動,其智力和認知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



基本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太多治療選擇的情況下,「腦葉切除術」被視為精神疾病、憂鬱症、不明暴力傾向、精神分裂症、強迫症、長期疼痛和躁鬱症等情緒問題患者的神奇療法,另外習慣性犯罪的人、問題少年,還有行為異常者,也是接受這種治療不二人選,包括同性戀。



(對,不要懷疑,就在上個世紀,同性戀被視為一種疾病。)



如果真的有病就算了,但是當時有許多沒有病的人也被強迫接受這種手術,當時有位名叫霍華德.杜利(Howard Dully)的小男孩是因為不討母親歡心而被迫接受手術;二次大戰之後,甚至有好幾千位返家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美國士兵都接受了腦葉切斷手術。當時的醫師都認為,病人的永久性腦傷或退化成植物人的狀態,都不過是治療手段的副作用而已。



弗里曼稱他們為「無法適應社會的人」而只要「接受腦葉切除術的病人就會變成聽話的良民。」。說得也是,反正切了之後,這些人就都乖乖地在那邊不會吵也不會鬧了。



「為了矯正原本有缺陷的大腦,就直接破壞它的功能作為治療方式?」現在聽起來很荒謬的概念在當時可是病患家屬的救命稻草。



美國知名的甘迺迪家族中的蘿絲瑪麗就是其中知名的患者,當時蘿絲瑪麗被判斷為輕微智能障礙與精神病頃向,她也被父親安排了這項手術。甘迺迪家族是美國的社會名流,父母非常擔心她的智能障礙乃至後來有精神病傾向的事為人所知,會影響家族的政治前途,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想要「治癒」這個女兒,然而效果不彰,在她23歲的那年父親決定動手術。



當時動刀的就是前述的弗利曼(Walter Freeman)和華斯(James Walts)醫生,當手術時,醫生要求蘿絲瑪麗背誦《主禱文》(Lord’s Prayer ),然後確定要切除多少部分的大腦,當蘿絲瑪莉開始背得顛三倒四之後,醫師馬上停止了手術。手術後蘿絲瑪莉的心智能力退化成兩歲大的小孩,且馬上被送入精神病院,終其一生都無法言語與走路,而且伴隨著大小便失禁的症狀。



根據統計,這數十年間,光是美國就有超過40,000名病人接受過這個惡名昭彰的切除術,全球則有超過70,000個手術案例。



「我們打算矯正的到底是什麼?是病人的行為,還是自己的焦慮?」



後來時代的演進發明了許多精神藥物,前額葉切除術也漸漸被淘汰,但是這種仰賴輕鬆快速方便的治療概念從來都沒有斷絕過。



把社會現象當成疾病治療或是進行迫害這件事,在人類的歷史與醫療史上是常態,因為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因為大家都有錢賺。



千百年來直到今日,只要我們見到精神病人或不符一般社會規範的兒童或是青少年(過動兒、偏差行為者),就認為這些人需要被矯正才能回歸社會團體,不然就需隔離或使其自生自滅。



家屬或是教育單位花了很多時間訓練他們社交技巧,還需要周遭關係配合調整,真麻煩。



如果要焦慮症或是過動患者面對痛苦,還要不吵不鬧?去開刀吃藥就好了,又快又方便。不是嗎?



這個社會一直害怕異己,也不想花時間等待這些孩子或所謂的病人成長成熟,為了讓這群人早一點成為「有用的人」,我們使用手術、精神藥物、傳統思想及填鴨式教育強迫他們變正常,使他們被強硬的調整成為「正常人」,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選擇的能力。當矯正、治療、切除、剝奪、抑制的觀念美其名治療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基本上就是沒把對方當成人,而當一個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能選擇的時候就已經不是人了。



其實善與惡的究竟基本上都泯滅了人性,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給予身邊的人有足夠的選擇權。



那麼,我們認知跟追求的治療或醫療的本質到底是甚麼?



-----------------------------------------

參考資料



*治療某些精神疾病的暫時療法.Tentatives opératoires dans le traitement de certaines psychoses (Tentative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tain psychoses), Paris, 1936.



*我如何執行前額葉切除術.Como cheguei a realizar a leucotomia pré-frontal (How I came to perform leucotomy), Lisbon, 1948.



*前額葉切除術治療精神障礙後的智力,情感和社會行為表現,Freeman, W. and Watts, J.W. Psychosurgery. Intelligence, 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Following Prefrontal Lobotomy for Mental Disorder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pringfield (Ill.) 1942, pp. 337.



 


星期五, 10月 23, 2020

【那個吃糖可以減肥的時代】


每一個醫學治療方式的出現,都有它的時代背景.

人類克服了壞血病之後,造成了日後大航海時代與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然而直到1776年詹姆斯·庫克才被頒授科普利獎章以作表揚。

中間等了多久?兩百多年而已。

因為人類還沒有實驗的概念。

人類的第一支疫苗是在1796年才發明的,是為了天花;在此之前,西醫基本上沒有甚麼太大建樹,基本上是在萌芽時期。在那些個年代,很多奇怪療法的出現根本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情。

在那時,西方人生病就放血,一放就是4-5升的在放血,連美國的國父華盛頓都被放到死掉。

1945年,人類才發明了抗生素,至此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感染死掉的。

接受新知識與時代演變到現代嚴謹的醫學實驗方式,是多少人的鮮血與生命換來的。

雖然整個系統還是有自己的弊病,但總比無良商人的操弄來的可靠的多。

歷史上,為了賺錢而扭曲醫療的本質,喪心病狂的人不少。

下圖是五零年代,美國糖業的宣傳廣告.
強調醣類是低卡的脂肪替代品,很健康的.

那個時候,商人花錢請許多教授與專家學者做了很多偏差的科學研究,然後告訴大家吃糖比脂肪健康。

1965年美國糖業協會(Sugar Association)的前身「糖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花錢聘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D. Mark Hegsted)撰寫評論,以弱化糖類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並直指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是這類疾病唯一的罪魁禍首。這一論斷持續影響後來的營養學觀念及健康政策長達半世紀。

當時的很多醫生與專家學者也將其奉為圭臬。

1967年研究團隊於將評論發表在著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結論指出心臟疾病與糖無關,與膽固醇及脂肪則高度相關。這個操作手段其實非常高明,因為一般的醫學研究報告,特別是發布在頂尖期刊的,往往都能引導整個科學界與醫界的風向與討論。

半個世紀後這個醜聞才爆發出來。

然而糖類的過度攝取在這五十年間已經不知造成多少人身體與健康上的災難;直到今日大家都很清楚,糖吃太多,除了容易肥胖,基本上身體容易一直處於發炎狀態。

我們很清楚這其實是一個社會現象,想當然爾醫藥界又把這東西當成一個疾病來處理,也是,這樣子藥廠、食品業、醫療業、周邊的很多相關產業大家都有錢賺。多好。

商業披上科學與醫療的外衣做包裝,也不是只有這件事而已,回歸到人性上,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聞。人們如果要開心的讓自已一直吃糖,那也是自己的自由。

但是會考試,會念書,不思考,不求證,只相信權威與媒體的類文盲越來越多,這個才是真正的災難.

------------------------------

請自行參考下列文獻:

*飲食對於血脂與脂蛋白的影響.Grundy, S M and Denke, M A (July 1990). "Dietary influences on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Table 1". 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31: 1150.

*糖業與冠心病的研究:從內部文件的歷史分析.Kearns, CE; Schmidt, LA; Glantz, SA (12 September 2016).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6: 1680–168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5394. PMC 5099084. PMID 27617709.



星期二, 10月 20, 2020

珍重

恩~為甚麼很多文章都清空掉了嗎?



前陣子因為講了太多,被瘋狂檢舉跟抹屎到臉上。

沒辦法,很多人不去增進自己的治療技藝,然後檢舉與扒糞的本來就很多。

自己的四診能力差,還去質疑別人能力的人永遠都不會少。



對生活不會有甚麼太大的影響,對於人性卻有了更深層的體會。

心情雖有起伏,但是不大。



原本還想寫一些SLE.ADHD. Hepatoma.Depression.Rheumatoid Arthritis.Hypertension.的治癒案例。

這些在脈型上與証型的比對、病程和配穴上有很多有趣的部份。

但承辦人告訴我醫療廣告與醫事法規制定的範圍管得非常廣。

例如節氣到了,告訴大家進補可以吃那些東西都可能被罰款。

而且常常都是同業在檢舉,不要去寫相關的文就沒事了。



那一種同業會檢舉?當然是醫術不到位的.怕你會搶牠生意的那種。



想想也就算了。

索性把這十多年來有關於對岸中醫臨床執業的心得與治療個案累積的兩千多篇文章全都砍掉了。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時候講實話,還需要跟人道歉。而且還是不認識自己的人。



幾位師長與阿闍梨得到消息後,特地來電告誡我:

「沒有人想知道真相,解決問題,大家只想要舒服的過日子。」



也是,都講光了,大家都沒飯吃。



說到底就是自己太天真,太過於低估人性的本質。

學了再多的治療技術與不傳的密法,一切終究還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



難怪幾位師長總是如此保守與低調。

這個部分我會再深刻的去反省、咀嚼與體會。

以後會多把教學的心思放在學生與對岸執業的師兄弟們身上。



以後這裡就剩下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要扒糞也沒東西扒了。

大家保重。



【本文純粹為作者於對岸執業之心得,不牽涉國內任何醫療場所人員或體系。】



 



星期六, 10月 10, 2020

【注意力不集中與飲食及過敏的關係】


今天草莓跟我好好的聊過,我想我還是寫一篇相關的文給大家.請大家私底下看過就好。草莓是我的學生,也是ADHD患兒的媽媽,我們相識多年,私下也常常交流對於這個疾病的看法。

起因就是在網路上分享一些對岸執業、醫學黑歷史與課後諮商的心情故事,原本想要集結成冊後出書的,沒想到卻變成了網路獵巫的對象。其實網路上的攻擊,都說憑甚麼可以草率的斷定孩子過敏跟消化不良就可能是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或課業跟反應跟不上的原因之一?會脈診的都是騙子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很難解釋到讓每個人都懂。
其實文中當時四診的結果與西方醫學目前的研究很多點是相符合的。

大家不想去探討,飲食習慣欠佳造成的脾胃虛弱,與過敏之間是否會造成一般兒童的注意力分散,甚至於過動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過敏的孩子其實注意力都會受影響,也都有脾胃虛弱的問題。其實在中醫的立場中,脾胃虛弱的起因很多,但與飲食絕對脫不了關係,而飲食的內容與腸胃道的生態,又與過敏息息相關。

因為即便在對岸,只要病患沒有提出相關的確診證明,我是不可以直接說這孩子有過動症的,而且中醫從古到今其實是沒有所謂的過動症的。所以從脾胃開始調理也是非常合理的狀況。

我知道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沒事就在看醫學論文,我也不怪任何人,只怪我自己不想花時間對網路諸公解釋。姑且不論文中的孩子有沒有過動症,但是有關於飲食與過敏與注意力相互影響的理論與立場並不是鬼扯或是瞎掰。

.飲食對於兒童注意力的影響在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

飲食針對兒童過動的相關研究,在雙盲測試的研究設計下,研究結果表明,許多食物都可能引起兒童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也強調了盡可能限制飲食與注意必要的飲食以確立食物對過動症影響的重要性。

國外有許多過動症的父母,發現服用藥物來控制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症狀時,常常吃藥並無法長期維持穩定的狀態。但發現搭配吃均衡的飲食,包括蔬菜,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水果和大量的蛋白質時,過動的行為往往會穩定,進而讓患兒一直處於控制與較平穩的狀態。

特別是關於鋅、鐵和鎂等微量物質,Omega-3,維生素B等,都可以間接改善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如此可見得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飲食雖然無法正式納入ADHD整體治療的標準流程之一,但至目前為止,對於其採用合理的營養飲食是全球的共識,不攝取不健康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以及不攝取能夠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速食與快餐食品;飲食應強調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和良好的蛋白質來源;並通過大量運動來平衡健康的飲食,這已經是全球的共識。

至於用藥控制導致胃口不佳的問題,在實際案例上很常見,這是另一個議題。

.另外有關於過敏本身對於ADHD兒童的影響。

目前在國外雖然尚沒有相關證實過敏與ADHD兒童有絕對直接影響關係的研究,但是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過動症兒童比同齡兒童較容易患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和過敏性結膜炎。 合理且適當的干預措施,包括控制過動症兒童過敏的相關生活與飲食策略,對於病情是有益的。

而近期的研究更發現,ADHD與多種疾病或生活型態有許多共同的致病因子有關,例如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與免疫球蛋白(IgE)較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與免疫球蛋白(IgE)與人體的過敏反應有關,當學童具有兩種以上過敏症狀 (鼻炎、濕疹、氣喘) ,罹患過動症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小孩的 2~3 倍,四種因素都有的孩子,罹患過動症的機率更高達 6~7 倍,但這些因子都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個人在對岸執業的經驗中,孩子只要是過敏體質的,都或多或少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甚至過動的問題,但我總認為,將身體調養健康了,這些問題自然會慢慢變好。所以宏觀來看,不管有沒有過動問題的孩子,為人父母都必須要重視並處理過敏的問題。

.預防醫學其實講究的是耐心與平常心

我想要說的是,在預防醫學的概念上,我們應該將飲食與生活型態所造成的因素考慮進去,對於已經確診的患兒,除了適當用藥控制,我們更應該加強重視均衡飲食與運動,充足睡眠與休息的幫助。對於沒有確診的兒童,也要去理解上述的狀況也可能會在某個程度上影響兒童的神經傳導與心智的健全發展。

不需要小題大作,也不需要太過糾結。孩子生出來本來就是要陪他走二三十年人生的路程。如果是已經確診有問題的孩子,做父母的本來就應該要考慮到許多可能性,甚至考慮到人性上對於患者過多的限制與期望是否適得其反,例如過於偏激的限制飲食、作息、過度焦慮在學業、人際關係、人生成就上的表現,長遠來看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他的狀況?

.飲食、針灸、作息、運動、諮商都可能給予協助

過去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也對於過動症的兒童進行的相關的中醫研究,發現配合使用針灸的臨床效果明顯高於僅使用藥物控制。我強調的是,除了吃藥控制,是不是有著什麼樣的可能性,讓我們可以幫助這些孩子跟家長。

至於要不要相信飲食,作息,針灸,穴位的按摩、運動與諮商的介入可以幫助這些孩子,這個就看父母親自己的決定。我知道有很多醫師宅心仁厚,保持開放的心胸,除了默默地一直在增進自己的技藝為大眾服務,也很願意與家屬一起嘗試任何可能有幫助的作法。

相對的我也知道很多人認為飲食與養生這件事不科學;也對於在中國念書或是執業的醫生都覺得是狗屎。腦袋都是裝紅色的大便,跟中國有關係的都是親共,在國內應該連屁都不要放一個。

說實話,我並不是很在乎誰承認我的學歷或是醫師執業資格,因為念書跟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那都無損於自己對於醫學的認知與治療境界的追求。至於講太多踩過界可能違反醫事規定這個部分我也會虛心檢討,畢竟這是法律規定,也是民意潮流,講太多非主流的東西在這個社會本來就該死。

一直以來都希望在傳統的中西醫學上找到另外可能的出路.本來就選擇了一條很難被人認同的道路,也沒想過會被任何人認同。醫學對我來講也只是心中治療架構的另一個觀點,我也沒打算都用醫學來處理每一個人,因為中醫與西醫都治不好狹隘與偏見。

教育的本質,就是用知識來消彌無知。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嘗試接受各種的可能性,用以消除我們的偏見。
最後讓實驗研究與證據去說話,然後不斷的推翻過去的認知。
這是人類文化與科學進步的基石,也是西方實證醫學的核心精神。

可惜,沒有人會想要嘗試了解其他的看法與真相。
不是專家權威或非主流的意見,總之先往死裡打再說。
這也是從事身心靈教育這十多年來常見的常態。
大多數的人都會把你當成騙子、神經病跟智障。(攤手)

前車可鑑,醫界把同性戀當成疾病,相信並放任「醫師或是專業人士」對其實施化學閹割、移植睪丸、電擊、毆打、注射嗎啡跟進行腦前額葉切除術的年代,不過也才離我們幾十年而已。

由於國內關於醫事與醫療廣告的認定管得相當寬,這篇文章如果流傳出去,依照相關法規的規定,也許又要一人一信檢舉到死。

「所以希望大家在這裡私下看看就好。請不用分享,也不要轉貼.」

有些人還是覺得吃藥方便就好。我也很能理解。那是每個人的選擇。

對了,為了不造成大眾誤解與困擾,以後我只會發一些美食垃圾文.這也將是我在網路上最後一篇公開發表論述到治療與醫學概念的文章。

大家珍重。

【本文純粹為作者於對岸執業之心得,不牽涉國內任何醫療場所人員或體系。】

----------------------------------------------------------------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下面相關的研究報告與醫學論文:

*Omega-3脂肪酸:精神醫學治療和未來研究的實證基石。Freeman MP, et al. "Omega-3 Fatty Acids: Evidence Basis for Treat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in Psychiatr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Dec. 2006): Vol. 67, No. 12, pp. 1954–67.

*對社區3歲與8至9歲兒童的食品添加劑導致的過動行為實驗: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McCann D, et al.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ov. 3, 2007): Vol. 370, No. 9598, pp. 1560–67.

*人工食用色素會促使過動症兒童發作嗎?Schab DW, et al. "Do Artificial Food Colors Promote Hyperactivity in Children with Hyperactive Syndromes? A Meta-Analysis of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Dec. 2004): Vol. 25, No. 6, pp. 423–34.

*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和自閉症的補充和替代醫學療法。Weber W, 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al Therapies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Dec. 2007): Vol. 54, No. 6: pp. 983–1006.

*無人工色素 (AFC) 限制性飲食 (FFD)與補充不飽和脂肪酸(PUFA)食物的研究。Diet and ADHD, Reviewing the Ev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Diet Interventions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DHD

*患有註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缺鐵的現象。Konofal, Eric, Michel Lecendreux, Isabelle Arnulf, and Marie-Christine Mouren. “Iron Deficiency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vol. 158, no. 12, 2004, pp. 1113.

*對於過動障礙兒童與青少年使用Omega-3 / Omega-6脂肪酸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Johnson, M., S. Ostlund, G. Fransson, B. Kadesjo, and C. Gillberg. “Omega-3/Omega-6 Fatty Acids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vol. 12, no. 5, 2009, pp. 394-401.

*Omega-3脂肪酸對於神經傳導與精神疾病的關係。Young, Genevieve, and Julie Conquer. “Omega-3 Fatty Acids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Reproduction Nutrition Development, vol. 45, no. 1, 2005, pp. 1–28., doi:10.1051/rnd:2005001.

*過動患兒與過敏性疾病的相關研究與分析。Allergic disease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DHD與多種可修正的共病或生活型態因子有關。ADHD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MODIFIABLE CONDITIONS: ALLERGIC SYMPTOMS, LOW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SEROTONIN, AND POORER NUTRITIONAL AND DIETARY PROFILES.

*過敏性疾病與過動及注意力缺陷兒童之間的關聯。Association between allergic sensitization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過動患兒和過敏性鼻炎的危險因素分析。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針灸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Meta分析。A Meta-analysis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星期日, 8月 09, 2020

【重複悲慘人生的大腦模式-習得性無助】

 


小莫是一位身材纖細的女孩子,我知道她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是很穩定。感情也是。

「老師,我覺得我有被虐狂,我的男友不工作賺錢,一直出軌,還打我,但是我一直都沒有勇氣離開他,也不敢對他發脾氣。」

我一邊吃著牛肉乾,頭也不抬的問:

「恩,我現在不想談妳的男友;我想要問一下,你是不是小時候常常犯點小錯,你父親就把你往死裡抽?」

小莫的表情非常震驚,然後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這個情況在診間經常出現。我相信這類型的人也常常出現在大家的身邊。為甚麼有很多人不從施暴者的身邊離開?相信這是大家經常想問的問題。

上個世紀的7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運動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做了一個很知名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他將狗關在籠子裡面,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狗施加電擊,小狗因為無法逃避,所以在籠中狂奔,驚恐哀叫,甚至屁滾尿流。

多次電擊後,只有蜂鳴器一響,小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但是不奔逃了。

後來他們將小狗分成AB組,對A組的狗綁住,進行無法逃避的電擊,對於B組的狗不進行電擊。

之後,他們將狗狗被放置於一個籠子里,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障礙物隔開(稱為“雙分電擊籠”);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當研究者打開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規律電擊並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

後來賽里格曼對於小鼠與人類都做了類似的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所以當人類在過去的成長階段時,體驗了各種失敗與挫折,然後當結果無法避免時,便會進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模式中。

因為當做任何努力都不會改變現況時,就會說服自己,不要抵抗,然後生出一萬個理由讓自己重複回到原先熟悉的狀態與情境中。

其實千百萬年來,人類的一些本能直到今天都還沒有進化掉。當遇見危險或者受到傷害時,都會找地方躲起來以逃避傷害。最直接的表現是蜷縮在一個小角落,或者躲進一個地方不出來,這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這不是病,這只是一種本能。

但是治療的方式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讓他們重複體驗到,如果你願意求助,你就會獲得幫助與改變,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願意無條件的愛你。

【本文為作者於對岸執業紀錄.不牽涉國內任何團體或個人】

------------------------------------------------------

參靠文獻:

*無助感:關於抑鬱,發展和死亡.Seligman, M.E.P.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ISBN 978-0-7167-2328-8.

*習得性無助在人類身上的作用:批判與重新制定.Abramson, L.Y.; Seligman, M.E.P.; Teasdale, J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1): 49–74. doi:10.1037/0021-843X.87.1.49. PMID 649856.

*學習動機的心理學,研究和理論的進步.Bower, Gordon H.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Academic Pres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 30. ISBN 9780125433150. "The most popular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phenomenon to date is that of Seligman (1975) and Maier and Seligman (1976)."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前面二十級(歲)基本上都是新手村。 然後你的新手NPC是亂數決定的爸媽。 個人能力數值跟著NPC的資源決定一半的基數。 等到等級可以出新手村,遊戲的自由度大增。 有的人會考慮再練等級(念大學、研究所)多上升一些點數才要出村去解任務,也有人迫不及待的出村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