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扁鵲心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扁鵲心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12月 27, 2020

診斷與故障排除


那天,一個上完經典研讀(難經與頻湖脈學)的學生私下進貢完烏魚子後,趁著血糖飆高的時候問:

「老師齁~你的傳承班甚麼時候要開?我可不可以上?」

「那你要先把入門班的課補完,才能夠進傳承班。而且目前我覺得有資格上課的人不多,但你為甚麼想要繼續上?」

「我只是用了課堂上老師講的最簡單的方式練習切脈,然後老師說過身體在甚麼時間區段哪邊的脈會出現代償,就能夠準確預測同事三天後的月事跟感冒的症狀,他們都覺得很神,就算去中醫診所也從來都沒有這樣子過,所以突然覺得很有興趣。」

「其實摸的出來有甚麼症狀,只能證明自己判斷的方向沒有大問題,但是後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診斷裡面的很多東西說穿了只是操作跟實踐的技術,沒有甚麼難度,我在這裡很多學生本身並不具有醫學跟臨床的底子,但是當你發現自己真的能夠重現醫書與經典中的技術,那個心領神會的成就感,的確會讓人很感動,這在兩岸都是一樣的。

但是那只是一個幻覺,因為診斷是一件事,治療是另一件事。

我心裡想,其實這些課程在對岸,我都是只開給少數同為中醫師的師兄弟們在上的課程,其實學的越多,就會發現市面上灌水的傢伙其實太多。

而我們這種走脈醫的流派,臨床能夠通達的人本來就少;特別是四診熟練臨床歷練多年的老前輩們,常常會被病人覺得是通靈。

不過這真的沒有甚麼大不了的,只是你以前遇到的醫生本職學能太爛而已。

這也不能怪這些學院體制下產出的醫學生,因為在學校光是熬夜應付考試就心力交瘁,更不用說甚麼對於經典或是臨床的體會,如果能力強的,自己病人就看不完了。除非本來就對醫學充滿熱情,不然還回學校教書?我念得要死,賺得比工程師分的股票還少,整個投報率太低了,啊又不是笨蛋。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

就像在國高中在學校教學的數學老師,請問都是頂尖學校的畢業生嗎?

其實他們自己念書常常就不得其法,如果自己就是頂尖人才今天還會特地跑去學校當老師嗎?所以他也就只會跟你說那種最吃力不討好的念書方式,阿你傳承到的就是那個事倍功半的學習方式。

自然每一班接近頂標的都只有少數那幾個人。剩下約有一半的人都不及格。

因為從來都沒有人教你應該怎麼整理念書的架構,怎麼自己解決問題。

然後等著問老師,等著老師幫你解答,等著補習班幫你整理重點,等著爸媽幫你請家教。人家給你甚麼就吃甚麼,人家跟你說甚麼就跟著做。基本上還是等著人家餵。基本上你還是一隻死鴨子。

即便是在對岸,也鮮少有人會跟我討論:

「老師齁,我遇到某某病人,我的取穴跟用藥是怎麼用,為何他的脈象與症狀不相符。」或是「為甚麼我已經怎樣做了,但是他的脈象跟症狀卻沒有朝著我所希望的改變。」之類的問題。

因為,我所教授的操作手法與方式只要診斷無誤,照著操做一定當下就會有改變,那也不是自己有多利害,歷代醫家與經典上已經寫得很清楚,我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但即便如此,還是會遇到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影響治療的成效。

當有能力摸的出來問題之後,就會發現你的針藥治療常常就不照教科書在走,常常施針用藥後,脈象與症狀沒有太大改變,這才是臨床上問題真正的開始。

臨床上自己有能力「故障排除」,才是成為良醫的關鍵。

更可笑的是,很多還會懷疑別人的能力,攻擊、檢舉、抹黑、甚麼都來...其實這樣子你真的不會變比較厲害,不如多看幾本經典、整理一下你的生物架構、翻翻解剖學,加強一下自己臨床的理解跟體悟還比較實際。

因為病人常常才是我們最大的老師,我們常常絞盡腦汁,才能夠勉強應付病人百變的難題於萬一。

幹這行就已經註定沒辦法大富大貴了,自己就認命一點。

星期三, 11月 23, 2016

古法方用藥

15178315_1762633463988767_1875039766905450851_n.jpg



猛男今天問了一下用藥的概念,我很快地整理了一下基礎與重點.

臨床上中藥的不傳之密在於兩個概念,重量與比例上。





【重量篇】





基本上參考的使用重量如下:

君:15-45克以上

臣:12-15克

佐:6-9克

使:3-6克





本質上用藥的重量需要依照年紀、體質、病情等狀況隨時做調整。



藥質輕者輕用,藥質重者重用,藥性溫和者可重用,藥性強者需輕用.



病重者用大劑,病發展中用中劑,病輕者用小劑。



病位在上用輕劑,病位在中用中劑,病位在下用重劑。



小劑昇揚,中劑疏導,大劑洩散。



各藥因為藥性,其重量也要隨時調整,例如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可活血,重用可破血。小劑量1-1.5克、大劑量12-15克。黃耆常用量為9-15克,大劑量可用至120克。

以柴胡為例:小劑量(6至10克),中劑量(10至15克),大劑量(15至30克)。以白朮為例:小劑量(12至20克),中劑量(20至30克),大劑量(30至60克)。



另外各藥需熟悉各現代藥性特質,例如艾葉可溫經止痛,但用量大可造成腸胃道炎症與肝細胞損壞。川芎小劑量可使血壓上升,大劑量可降低血壓。



有毒性的藥物使用要特別注意熬煮方式與病人毒性累積的狀況,例如川烏或附子,有效量為3克~6克,有時超過9克就中獎,另外藥材本身炮製過程很難控制,建議有毒性的藥物謹慎使用。





【比例篇】



重點來了,古法方不傳之密如下,要用這個系統需要配合脈診做處方.



用藥比例本質上是以君藥為基礎,調整各方五行比例.



火:七(後天)二(先天) 

木:八(後天)三(先天) 

土:五(先天)十(後天) 

金:四(先天)九(後天)

水:一(先天)六(後天)



例如大棗在中央入脾,用藥以五顆為基礎往上推算重量調整其他方位的重量比例.假設五顆大棗為25克,使用柴胡升發作為臣藥,因居東方,就以15克作為比例調整用藥;但15克的柴胡用藥上屬於中上劑量,所以要再以病人的病情與體重及環境因素做調整,所以依照脈象如果減至10克,則柴胡的藥性會從肝流至脾土與心,基本上以這種概念去掌控用藥的細微流向。



再搭配上五氣五味各治燥痙滯痞煩,還有藥性的升降這種基本的組成應該就不用說了。



以上就是古法方基礎,自己臨床上再多累積經驗,以病人脈象推敲每一次的治療效果;臨床上病人的情緒,環境與節氣的變化,經絡是否暢通,是否有傷科的問題,是否配合用藥與飲食作息都有影響,單使用藥方

不足以治療所有的疾病,為醫者只能盡力襄助而已.大家加油.



(本文僅給予同門與執業醫師參照,其中尚有許多細節,請勿自行任意嘗試。)



    




星期二, 6月 09, 2015

星期三, 5月 06, 2015

關於陰陽

關於陰陽


我們在學習中醫的時候最常遇到的是古人講的名詞有聽沒有懂;常常拆開來每個字都認識,組合起來整個句子念了跟沒念一樣.


你不用問你家附近的中醫師,因為當初學校的教授講也講不清楚,只會死背古書條文,考試倒是一把罩的,醫病的能力的話再說吧;為了方便同學學習中醫時候有比較清楚的概念,老師在此簡單的用圖示講解一下陰陽的概念.


我們在學習中醫的陰陽之前,需要先將人體中的陰陽的概念搞清楚.


所謂的陽依照現在的話簡單來說就是能量,所以舉凡觸碰得到或看不見的東西都是陽~例如氣、衛氣、營氣、宗氣、元氣、火、熱、力量、精(無形)、神、靈、魂、魄...等等都可歸類在陽的範圍內.


所謂的陰依照現代的話簡單來說就是物質,所以舉凡觸碰得到或看得見的東西都是陰~例如身體、骨骼、血液、組織液、水、痰、尿、骨髓、精(有形)、肌肉、筋、月經...等等都可歸類在陰的範圍內.


陰陽


例如一個人長得很高大,力氣卻很小,你可以說這個人的陽不太充足;相對的一個人長得不高,但是精力旺盛,整天工作都不累,這就是陽充足的表現.

所以中醫裡面所說的氣,不管哪一種氣,都是在陽的範圍為內;中醫裡說的血,包含了人體的血液、組織液、水分、都算是陰的範圍內.


現在既然對陰陽有了較簡單的了解後,那麼我們就開始步入正題了:


陰陽模型圖-平和  


上圖是人體陰陽概念的示意圖,以0分為起點,假設0~50分作為不及格(生病)的範圍,50~100分作為不生病的範圍,但只要是其中任何一項數值超過100或是低於0的狀況我們都直接稱作為生病的狀態. 


如上圖,氣血陰陽都在滿分且相互呈現平衡狀態,這是理想中的最佳狀態.也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的狀態.


陰陽模型圖-2


但是人不可能每天都過著這麼爽的生活,隨著年紀增長與每天的生活與工作的壓力,環境與大自然的變化,我們的陰陽氣血的狀態會隨時在這個範圍內增減轉化.


但只要是符合上面的規則,陰陽平衡呈現平衡狀態,或是在陰陽氣血都在未生病的範圍值中,這個人本質上都還算是健康的. 


既然正常的狀態很容易理解,那麼我們開始很簡單的來理解不正常的狀態是怎樣的狀況,簡單的來說只要是沒照上面的狀況都會認為是不健康就對了.


陰陽模型圖-陽盛  
(01.實熱的狀況)


如上圖首先我們來看當陽的部分超過了正常範圍值的時候的狀況,如果把一個人當成機器來比喻,你可以理解成機器輸入的電壓太高或是運作得太快的現象.


中醫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陽偏盛(實熱)的狀況,所以遇到這種病人簡單的來說就是把這個多餘的陽的部分弄掉就好了.


陰陽模型圖-陰盛  


(02.實寒的狀況)

相對的來說當陰的部分超過了正常範圍值的時候的狀況,如果把一個人當成機器來比喻,你可以理解成我們在機器上面安裝了太多東西,使得機器的電力不足,運作不順暢了.


中醫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陰偏盛(實寒)的狀況,所以遇到這種病人簡單的來說就是把這個多餘的陰的部分弄掉就好了.


陰陽模型圖-陽盛2  


(03.陽盛則陰病)

這是第一種狀態的病人放著久不理他之後的狀況,陽在不正常的過高範圍值內,陰也往下降至不正常的範圍內.

古書上所謂的陽盛則陰病就是指這種況狀.

這是因為多餘的陽沒有處理掉,導致身上的陰開始被消耗,就是這種虛實夾雜的狀況,臨床上這種病人占大多數,治療方式就是要將多餘的陽去除掉,並補充陰的部分.


陰陽模型圖-陰盛2


(04.陰盛則陽病)

這是第二種狀態的病人放著久不理他之後的狀況,陰在不正常的過高範圍值內,陽也往下降至不正常的範圍內.

古書上所謂的陰盛則陽病就是指這種況狀.

這是因為多餘的陰沒有處理掉,導致身上的陽開始被消耗,就是這種虛實夾雜的狀況,臨床上這種病人占大多數,治療方式就是要將多餘的陰去除掉,並補充陽的部分.  


 


陰陽模型圖-陰衰  


(05.陰虛的狀況)

另外我們來看如果是上圖的狀況,陽雖然在正常值,但是陰明顯的在正常值以下,這個狀態跟第一種狀態的差異在哪裡呢?


中醫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陰虛生熱(陰虛)的狀態,治療方式就是把陰給提升上來就可以了.


陰陽模型圖-陽衰  


(06.陽虛的狀況)

另外我們來看如果是上圖的狀況,陰雖然在正常值,但是陽明顯的在正常值以下,這個狀態跟第二種狀態的差異在哪裡呢?


中醫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陽虛生寒(陽虛)的狀態,治療方式就是把陽給提升上來就可以了.


 陰陽模型圖-陰損及陽  


(07.陰損及陽)


這是陰虛的病人不斷的往下發展後出現的症狀,我們可以看到陰明顯不足,陽也不斷的被消耗到不及格的範圍內.


這時候治療的方式就是補陰為主,兼以補陽,直到陰陽氣血恢復正常值為止.


陰陽模型圖-陽損及陰  


(08.陽損及陰)


這是陽虛的病人不斷的往下發展後出現的症狀,我們可以看到陽明顯不足,陰也不斷的被消耗到不及格的範圍內.


這時候治療的方式就是補陽為主,兼以補陰,直到陰陽氣血恢復正常值為止.


 


陰陽模型圖-陰陽俱衰


(09.陰陽兩虛)


這是疾病發展的中後期出現的陰陽兩者都在很低的水平上,本質上這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健康的.


但是本圖的狀況是他即便在極低的水平上,都呈現陰陽平衡的狀態,所以這個人其實他不會有不舒服或是生病的況狀出現.(大驚)


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亞健康狀態,這種人很容易疲累,容易感冒,或是過勞~等等狀況發生,很多人暴斃或是突然心臟病發作都是這類型的人.


像是有些人一休息就開始生病的,都幾乎是這種氣血模型的狀況.


這種治療方向反而很簡單,陰陽俱補就行了,但是需要時間與環境的配合;不過現在的社會要病人配合時間?哈哈哈~我想他們會選擇先去死.


 


最後我要說的是,實際上臨床病人的狀況不會就這九種,我只是把典型的幾種例子整理出來給大家看,所以不要再問我是不是有這種~或是不是有那種~


總而言之臨床上變化太多,隨機應變才是王道.


 


作者~王宇謙老師



星期四, 4月 09, 2015

脈圖記錄

這次到北京給中醫師上課講了點脈.
發現同學們應該需要一個這種東西來臨床紀錄用.
請大家自行取用吧~


脈圖  



星期二, 8月 26, 2014

中醫針灸治療與傳統信仰的關係(下)

10570543_10152311634493317_4757772262994530113_n  


上一篇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討論到中醫與傳統信仰中對於神靈魂魄概念的差異,本篇將繼續敘述關於中醫與傳統信仰文化間的影響.


 


關於咒術醫術


 


事實上古代中醫受到傳統民間信仰的影響不小,例如類似傳統道教科儀中唱誦咒語或是天上星宿與神祇的名字,同時觀想並使針刺藉以治病的方式,在《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中就有著相關的紀錄:


 


黃帝問曰: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


 


岐伯曰: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只厥陰失守,天已虛,人氣肝虛,感天重虛,即魂遊於上。(肝虛天虛又遇出汗是謂二虛神遊上位左無英君神光不聚白屍鬼至令人卒死)邪干厥陰,大氣身溫,猶可刺之。(目有神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卵不縮)刺足少陽之所過。 (丘墟穴針三分)


 


曰:太上元君,鬱鬱青龍,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誦三遍,次呼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誦三遍,次想青龍於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針,親令人按氣於口中,腹中鳴者可活,次刺肝之俞。(九椎下兩旁)


 


曰:太微帝君,兀英制魂,貞元及本,令入青雲,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針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氣及復活)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屍鬼犯之,令人暴亡,(舌卵不縮目神不變)可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


 


曰:太乙帝君,泥丸總神,丹無黑氣,來復其真,誦三遍想赤鳳於穴下,(刺三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留一呼徐出捫穴即令復活)復刺心俞。(五椎兩旁)


 


曰:丹房守靈,五帝上清,陽和布體,來復黃庭,誦三遍,(刺法同前)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智意二神遊於上位故曰失守)又遇土不及,清屍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沖陽)


 


曰:常在魂庭,始清太甯,元和布氣,六甲及真,誦三遍,先想黃庭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捫)復刺脾俞。(十一椎下兩旁)


 


曰:大始乾位,總統坤元,黃庭真氣,來復遊全,誦三遍。(刺三留二進五動氣至徐出針)人肺病,遇陽明同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有赤屍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穀)


 


曰:青氣真全,帝符日元,七魂歸右,今復本田,誦三遍,想白虎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三復退留一徐出捫)復刺肺俞。(三椎下兩旁)


 


曰: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力,來入其門,誦三遍。(針一分半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捫)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屍鬼干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


 


曰:元陽盲嬰,五老及真,泥丸玄華,補精長存,想黑氣於穴下,(刺一分半留三呼進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捫穴)復刺腎俞。(十四椎下兩旁)


 


曰:天玄日晶,太和昆靈,貞元內守,待入始清,誦三遍。(刺三分留三呼進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針捫穴)


 


 


而《圓明高氏補瀉》中也有咒語的相關紀錄:


 


素問補腎俞註: 用圓利針,臨刺時咒曰: 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患人咽氣三次,又可停神魂,瀉脾俞註雲: 欲下針時咒曰: 帝扶天形,護命成靈。誦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針。按咒法非素問意,但針工念咒,則一心在針。


 


文中所述咒語雖然不是必要性的,但是施針者專心念咒,可以幫助心神集中在針上,這是相當中肯而且極富價值的巧思,持誦咒語來幫助醫者集中精神,是古人非常值得敬佩的智慧.


 


而除了唱誦咒語外,我們在《神應經》中也發現了古代的醫者用針治病時所持誦的咒語與觀想要訣:


 


天靈節榮,願保長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臟神君,各保安寧,神針一下,萬毒潛形,急急如律令攝。凡針,默念咒一遍,吹氣在針上,想針如火龍。從病人心腹中出,其病速愈。


 


這個吹氣在針上的步驟相信許多道法與五術的研究者應該都不會陌生,本質上科儀裡要賦予指訣力量,都缺少不了這個步驟;上一篇文章有說到神的本質,道家又說煉精化氣,練氣還神,這一口氣真的很重要.


 


在《針灸大成‧針邪秘要》中,作者楊繼洲親自寫下了相關步驟的要訣:


 


凡男婦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晝夜妄行,或口眼俱邪,或披頭跣足,或裸形露體,或言見鬼神。如此之類,乃飛蟲精靈,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時,先要愉悅,謂病家敬信醫人,醫人誠心療治,兩相喜悅,邪鬼方除,若主惡砭石,不可以言治,醫貪貨財,不可以言德。


 


書符  先用硃砂書太乙靈符二道,一道燒灰酒調,病人服,一道貼於病人房內,書符時念小天罡咒。


 


太乙靈符                                                                                  


 


念咒  先取氣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輪,上朝金闕,下覆崑崙,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輔弼,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玄黃正氣,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惡煞,速赴我魁之下,毋動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  謂醫與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


 


正色  謂持針之際,目無邪視,心無外想,手如握虎,勢若擒龍。


 


禱神  謂臨針之時,閉目,存想一會針法,心思神農黃帝孫韋真人儼然在前。


 


密言   從吾針後,病不許復。乃搯穴曰: 大哉乾元,威統神天,金針到處,萬病如拈,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下針  謂下手入針時,呵氣一口於穴上,默存心火燒過,用力徐徐插入。乃曰:布氣玄真,萬病不侵,經絡接續,龍降虎升,陰陽妙道,插入神針,針天須要開,針地定教裂,針山須即崩,針海還應竭,針入疾便安,針鬼悉馘減,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攝。又曰:手提金鞭倒騎牛,喝得黃河水倒流,一口吸盡千江水,運動人身血脈流,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其中將取得病人與家屬的愉悅與同意作為首要條件,並將唸咒、定神、正色、禱神、密言、下針等步驟與要訣仔細記載下來,可謂是精神治療的先驅.


 


我們可以發現,建立在“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理論指導下,上面的文獻所記錄的唱誦咒語以及相關的詳細步驟,都是為了統一心神而為的工具,不一定是絕對需要的部分,但是有查於每一位醫者的修為不同,也都不一定隨時處於心神統一的狀態,藉由咒語以及術法的幫助,以我之神會彼之神,也是古聖先賢的慈悲與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易經術數之異同


 


中醫的學術思想其實受到《黃帝內經》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在《黃帝內經‧靈樞 四時氣》中詳盡記載了:


 


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所以治病應該依照大自然四季的變化而有所變通,傳統的命理學說中也相當重視天干地支與五行生剋之說,在後代的中醫針灸文獻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在《針灸聚英‧生成數》中就記載了相當有趣的部份: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我們看到如此將河圖洛書的基本口訣記錄在《針灸聚英》這本書中,難道古代的中醫師需要會算命嗎?其實就我個人的認知,是的.山醫命相卜五術源流歸一,在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宇宙運行法則的運用.


 


講到底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這其實就是國學的基礎,只是近代我輩受西方影響太大而自卑了起來,無法將其徹底深入的研究,並跟上時代的潮流.


 


既然人的身體是一個小宇宙,那麼傳統命理學說中的經典《易經》甚至於河圖、洛書在論述的也就是大宇宙運行的不同變化而已,記錄在其中必定是有其道理所在.


 


在《八脈配八卦歌》中,不意外的我們也看到了另外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


 


乾屬公孫艮內關,巽臨震位外關還,離居列缺坤照海,後谿兌坎申脈聯。


補瀉浮沉分逆順,隨時呼吸不為難,仙傳秘訣神針法,萬病如拈立便安。


 


其中將八卦的位置與穴位相配,依照求醫者來臨的時間起卦,應其奇經八脈配穴而後成為知名的傳統針灸學說-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在此同時結合了易經八卦的學說與中醫的五行與經絡理論,有研究命理的朋友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


 


依照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中醫與傳統命理一樣是相當重視天時的,在《針灸大成‧太乙歌》中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變化: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讎,立夏戊辰己巳巽,陰絡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應喉離首頭,立秋玄委宮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遠從右脅謀,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尪蟄,壬子腰尻下竅流,五臟六腑並臍腹,招搖戊己在中州.


 


後代的醫家除了繼承《內經》的四時學說外,又加上依照天干地支劃分五行,並結合二十四節氣制定了治療臟腑的方式.所以得知中醫在古代是相當重視依照天時干支的屬性來制定治療的方針,所以如若現在的中醫師看病不注重天時與節氣的變化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知道近代中醫的教育養成有多麼膚淺與可怕.


 


關於穴位之密


 


古代的穴位命名其中包含了天上的星宿名稱,或是直接以天字來命名的穴位名稱,其中的意涵深遠,大多隱喻承接上天(部)之氣,古書記載如有關於心神不寧、陰邪或顛狂之病之取穴幾乎都與這幾個穴位相關.


 


所謂的癲狂與鬼魅之症,即是前文所述的神靈魂魄之病,我們如果將其相關列出,可以看關於天上星宿的些許軌跡,在《針灸聚英‧穴同名異類》之中記載了相關的穴位之古名,可為我們參考:


 


天窗、天樞、天柱、天宗、天溪、天牖(又名天聽)、天鼎(又名天頂)、天突(又名天瞿)、天池(又名天會)、天泉(又名天溫)、缺盆(又名天蓋)、百會(又名天滿)、僕參(又名安邪)、上星(又名神堂)、陽谿(又名中魁)


 


相比較之下,取穴中隱喻有請天上諸神與病人之神互相呼應之意,與天人合一的學說不謀而合.


 


而在《靈樞‧癲狂篇》中更對相關的病症紀錄的治療的取穴方式: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心煩。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壼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死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手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駡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後代的醫家也有自己臨床上所發現的其他穴位,像是《捷要灸法‧醫學入門》中所敘述的:


 


鬼哭穴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並縛定,用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魘者哀告,我自去為效。


 


從文獻上看起來的作法感覺就相當的痛,我想真的有鬼附身也痛到跑了,除了上述的穴位外,在後代《針灸大成‧心邪癲狂門》中也記載了許多治療癲狂鬼病的配穴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附註中的十三鬼針.


 十三鬼針最早出自於孫思邈的《千金方》,後世的人都認為是他所創,所以稱之為孫真人十三鬼穴。


 


《千金方 卷十四 治諸橫邪癲狂針灸圖訣》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第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併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依訣而行針,灸得處並備主之,仍須依掌訣撚目治之,萬不失一。


 


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劾:「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並悉禁之」。


 


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


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


第三針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壘,入肉二分;


第四針掌後橫紋,名鬼心,入半寸;


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


第六針大椎上入髪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鋥,鋥三下;


第七針耳前髪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牀,火針七鋥,鋥三下;


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


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


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


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


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鋥,鋥三下,此即曲池。


第十三針舌頭下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千金方除了十三鬼穴之外,另外還有一種驅狐仙的方法,與前述的鬼哭穴相類似:


 


狐魅合手大指縛指,灸三七壯,當狐鳴即瘥!


 


 


大陸長江以北的地區,狐仙的信仰相當的盛行,據說相當靈驗,如對狐仙不敬,經常會有飛沙走石的異象發生.


 


 


關於神的禁忌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神,在上一篇的文章裡我們比較清楚的知道了神的原型與原意,也知道基本上神指的是兩個,一個人神一個天神,也就是自己身上的神與天地間的神,那麼在古代的中醫裡面,人神的重要性在哪裡呢?


 


實際上在《黃帝蝦蟆經》中記載了:“神所藏行,不可犯傷。”意指人神按時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針灸,以免誤傷人神造成身體的新疾病。其他的醫書中也記載了相當多關於人神的禁忌部分,也就是說針灸與治療時應該避開的一些狀況與情形.


 


《九宮尻神禁忌》中記載了:


 


坤踝震臑指牙上,巽屬頭兮乳口中,面背目乾手膊兌,項腰艮膝肋離從,坎肘腳肚輪流數,惟有肩尻在中宮。此神農所製,其法一歲起坤,二歲起震,遂年順飛九宮,週而復始,行年到處。所主傷體,切忌針灸,若誤犯之,輕發癰疽,重則喪命,戒之戒之。


 


裡面提到了一歲起坤宮,避忌外踝;二歲當震宮,避忌齒、指、腨;三歲當巽宮,避忌頭、口、乳;四歲當中宮,避忌肩、尻;五歲當干宮,避忌面、目、背;六歲當兌官,避忌膊、手;七歲當艮宮,避忌項、腰;八歲當離宮,避忌膝、肋;九歲當坎宮,避忌臍、肘、腳;十歲復起坤宮,依次輪轉。此為行年尻神所在部位,不宜刺灸。


 


九宮尻神是以年齡為主,結合了易經八卦學說的相關禁忌紀錄,除《針灸大成》外在《千金翼方》、《普濟方》等書中都有記載,尚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內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時人神、四季人神、五臟人神等等...。


 


其中的十干人神:


甲不治頭,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腎,癸足。


 


十二支人神:


子目,丑耳,寅胸,卯齒,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頭,酉膝,戌陰,亥頸。


 


除了與《說文解字》中的釋義幾乎一致,在命理中也常依此干支之象作為解卦的常用參考.


 


所以我們知道,人神在身,在古代是受到了相當的尊敬與謹慎地對待,現代由於科學作為顯學,對於無法由肉眼與儀器所見的東西都斥之以鼻,我想用人類渺小的力量想要窺知神的境界,不僅人身體內的神不受到重視,天地間的神也不受到尊重,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部分.


 


上述幾個部分是中醫針灸治療在古代的文獻中與傳統信仰間比較有關係,也比較有趣的部分,我並不是要說中醫與傳統信仰是一個迷信的東西,這是它們成長的過程與歷史的軌跡,本文只是忠實地記錄了兩者有趣且相通的部分,重要的是它們同在一個文化根源下成長與茁壯.


至於迷不迷信這件事情,這還要看信仰科學的人本身的幼稚程度咧~哈哈.

本來還想要把最經典的祝由十三科也寫一寫的,因為祝由科裡面其實跟魯班仙師的術法有些奇妙的連結關係,不過我想這種邀稿的文章也寫了八九千字,應該也夠用了,如果以後有錢又有閒的話,也許會把祝由的部分給補上.



星期日, 8月 24, 2014

中醫針灸治療與傳統信仰的關係(上)

4991694165_66b19e5969_z  


本文乃是一位朋友的要求所撰寫,將會陸續發表,先將上篇在此公布.


中醫針灸治療與傳統信仰的關係(上)



古代其實醫巫是同一家的,後代因為尊醫貶巫的潮流下使得醫巫分家,但是我們仍然可從中醫的軌跡中見到兩者相關的痕跡.



在民俗信仰中,最常見的相關儀式就是請神與安魂定魄的相關科儀,而其中一些重要的詞彙例如:魂、魄、神、靈...等等中國特有的名詞,直到現代大多人僅知其名而未會其意,在此我們可以逐步瞭解相關的理論與意義.



關於神


中醫的針灸與經絡學說是中醫的治療特點,而歷代的中醫名家,必定以《黃帝內經》作為必讀之經典,《素問‧寶命全形論》內敘述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針灸療法的精神實質包含兩方面:一是醫者自身知神治神,二是病者必須以神應之。



這與道家的理論同出一門,在道家認為,神有兩個,一為天神,一為人神,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學說;而人身上的神,與身體之外的神,又有甚麼相似之處呢?



針灸首重其神,而甚麼是中醫所謂的神呢?我們可以從內經中看出一些端倪.在《靈樞‧天年》云:“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其中形容神應具五點:血氣和,榮衛通,五臟成,神氣居於心,魂魄具。



又可以看到又《靈樞‧本神》: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之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源自於父母之精,兩精相互結合後陰陽相搏所產生的型態即是神,即“形具而神生”;所以神也是生命力的展現,其存在以具形體為基礎,由精、血、氣化生,又同時統御著這些物質與能量及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



那麼在其他的領域中是怎麼看待神的定義呢?


我們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而示在《說文解字》中:“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


《人身通考‧神》又中說:“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惟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智思慮之類皆神也。”又說:“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散步行之境是也。神藏於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盪。”



所以在大自然中展現生命的所有型態,都是神的原型,所以你要說神=天地萬物生命的原形.亦無不可.



另外神在《荀子‧天論篇》所敘述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又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所以可知我們身上的神與外界的神本行諸多功能、各司其職,卻不易察覺;成其生養卻不見其事,這就是神的原型.



中醫怎麼治神呢?穴位裡面找個神字的即可,治神的穴道很多,因為中醫認為在形神一體觀的指導下,“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在針灸臨床方面重神氣思想的概括與總結。例如:神門、神闕、本神、神封、神堂、四神聰...等等.



關於魂魄


民間信仰中的魂魄分成三魂七魄,三魂道教古稱「胎光、爽靈、幽精」;七魄名「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生存於肉身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


關於魂魄的定義裡,唐朝經學家孔穎達說:“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汪蘊穀在《雜症會心錄》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聰慧靈通,神也。分而言之,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於心,聰明知覺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漸昏。”



所以說附在神之氣為魂,附在身體而能控制心智就是魂了;換一個方式來說,魂控制無形的能量,魄控制有形的身體.


魂大多指表面意識中的七情六慾、智力高低的展現與喜愛及厭惡的感受,一個人的智力與情感的展現都需要魂的統合工作;魄大多指潛意識中肉體的反射與保護作用,例如睡時知冷熱而會踢被子與蓋被子,一樣會呼吸心跳與其他生理反射的行為,所以古代的人常說鍛鍊體魄,指的就是強健身體可使得人的反射神經變得較佳.


更粗淺的來說,魂就是心智與腦互相交替作用所展現的結果,魄就是神經與脊髓反射功能的展現;魂與魄兩者相互交替工作的展現最典型的就是在睡眠上,魂為動~魄為靜~如魂不藏而魄不顯,魂魄不得交替,有動無靜,那麼人就無法好好睡覺.



中醫認為“肝藏魂,肺藏魄”,又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肝臟主謀略與決斷,正是魂的展現,肺臟位高而非君,治理並節制全身,為魄的展現;兩者交替互相作用,陽神與陰神相互平衡,為其真神居住於心.



傷魂之最,莫過於情緒和情感刺激。《靈樞‧本神》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之說。



另外傷魄之最,莫過於縱慾無度。《靈樞‧本神》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



中醫怎麼治魂魄呢?找肝經與肺經,或是穴中有魂與魄字的即可,例如:魂門、魄戶、魄門...等等.



靈的定義


靈指的是人與天地溝通的能力,靈這個字的寫法就已經跟妳說是這麼回事了,兩個巫師跪在祭台上求雨嘛~.


這也是指一個人的機智與靈敏反應的程度,有很多人很會考試念書,但是智慧程度是很低的,你頂多只能說他聰明,而不能說他有智慧;其中的聰明指的是耳聰而目明,《黃帝內經》云:“肝開竅於眼,腎開竅於耳”.這指的也就是肝腎兩臟的通達調理.這一類型的人大多都強用透支肝腎的力量來念書,透支久了又得不到適當的補充與抒發,最常見的就是憂鬱症,兩岸三地常見到許多優等生很會念書,常常今天看起來沒事第二天一跳樓就死了,這都是不明白智力與智慧的差異的結果.


如果要提升一個人的智慧,中醫都以治靈為優先,要怎麼治呢?找穴位裡面有靈的就行了,像是靈墟、靈道、清靈、靈台...等等.



以上的穴位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養魂魄的作用。所以當魂魄神靈的定義清楚了,後面即將探討的儀式跟咒語的部分就能夠更清楚其中的作用與意義.接下來我會在下一篇再詳細敘述.


 


原文:http://www.reiki-masters.com/NEWS/contact43.asp


 


 



星期四, 7月 24, 2014

古法二十五方

古法方-先天25藥精.jpg  


 


芍藥居厥陰風木之金位,用之可降厥陰風木之金氣.
旋覆居厥陰風木之火位,用之可沉厥陰風木之火氣.
山藥居厥陰風木之土位,用之可和厥陰風木之土氣.
桂枝居厥陰風木之木位,用之可升厥陰風木之木氣.
黃芩居厥陰風木之水位,用之可浮厥陰風木之水氣.


萸肉居少陰君火之金位,用之可降少陰君火之金氣.
丹皮居少陰君火之火位,用之可沉少陰君火之火氣.
炙草居少陰君火之土位,用之可和少陰君火之土氣.
生薑居少陰君火之木位,用之可升少陰君火之木氣.
黃連居少陰君火之水位,用之可浮少陰君火之水氣.


五味居太陰脾土之金位,用之可降太陰脾土之金氣.
大黃居太陰脾土之火位,用之可沉太陰脾土之火氣.
人參居太陰脾土之土位,用之可和太陰脾土之土氣.
附子居太陰脾土之木位,用之可升太陰脾土之木氣.
白术居太陰脾土之水位,用之可浮太陰脾土之水氣.


麥冬居陽明燥金之金位,用之可降陽明燥金之金氣.
葶藶居陽明燥金之火位,用之可沉陽明燥金之火氣.
甘草居陽明燥金之土位,用之可和陽明燥金之土氣.
細辛居陽明燥金之木位,用之可升陽明燥金之木氣.
竹葉居陽明燥金之水位,用之可浮陽明燥金之水氣.


枳實居太陽寒水之金位,用之可降太陽寒水之金氣.
澤瀉居太陽寒水之火位,用之可沉太陽寒水之火氣.
茯苓居太陽寒水之土位,用之可和太陽寒水之土氣.
乾薑居太陽寒水之木位,用之可升太陽寒水之木氣.
地黃居太陽寒水之水位,用之可浮太陽寒水之水氣.



星期二, 7月 22, 2014

基本治則

藥辨溫涼熱寒


凡脈象實、有力、證實,選用瀉損性藥;
凡脈象虛、無力、證虛,選用補益性藥.


脈實、數、有力、證熱、選用苦寒性藥或瀉藥;
脈虛、遲、無力、證寒、選用辛溫性藥或補藥.


真寒假熱用溫藥;假寒真熱用涼藥.


針分補瀉升降


凡脈象實、有力、證實,選用瀉損手法;
凡脈象虛、無力、證虛,選用補益手法.


脈實、數、有力、證熱、用降收性穴或逆瀉手法;
脈虛、遲、無力、證寒、用升發性穴或順補手法.


真寒假熱先瀉後補;假寒真熱先補後瀉.



星期五, 7月 18, 2014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學習中醫最重要的其實是去理解並學習天地自然的陰陽變化法則.


說穿了也就是學習春夏秋冬的自然演變,有了基本的概念後,將人的身體歸類到大自然中,由大見小,從大宇宙去觀照小宇宙,自然對於中醫的理解會有完全的不同.


人的身體無時不刻都受到天地四時的變化影響,就像到了夏天,你常常覺得煩熱口渴想吃冰,到了冬天就常感到寂寞空虛覺得冷;如果今天身為一個中醫師,卻無知的認為自己可以違抗天地四時的變化而將病治理好,你遇到的應該不是醫師,這人不是騙子不然就是標準的書呆子.


不論施針或開藥,如果你的中醫師無法跟你評估大約甚麼時候你的疾病應該要痊癒,甚麼時候做治療只是拖時間等待下一個節氣的到來,那麼恭喜你又遇到一個庸醫.


我個人幾乎都遇到病人來的病症要拖過兩季以上才能夠將病根搖動而痊癒的,阿關鍵點幾乎都是在等各季的節氣到來,用藥遣方施針做灸也才能夠事半功倍;說穿了都是老天爺在幫忙治病,我她媽的只是在旁邊幫忙看著.


就像《荀子/天論篇》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才是中醫的要訣心法~是老天爺幫你看病~病人自己好的~做醫生的是在囂張個屁?


因為任何一種治療的方式,醫者自己本身對於患者的身質狀況、臟腑的虛實、病根在何處,都應該要有十足的把握才是;如無法也不能夠去估算四時的變化對身體的影響,那你還敢給他看嗎?


那這樣子來說,其實每個醫師其實都應該接觸一下算命嗎?是的~至少我是這樣子認為,中國古代五術原本就是一體的一個完整個學問,因為臨床上還真多玄奇的事情跟天時有關.


有時候病人第一次來看診就在這個日期跟這個時刻來找你看病,你一看到這個時間就知道他媽的這個病人就是不會在你手上好;如果你硬要出手幫忙,不然就是脈証不符,不然就是身上沒氣可以引,不然就是開了方子吃不進去,不然就是發生了甚麼事情病人最後沒照你的醫囑做事.


說穿了就一個幹你娘.


要提高整體的臨床療效,身為一個中醫師除了學習基本的四診與方劑跟針法,有些東西最後你就是不得不碰.


疾病本身是一種虛幻的東西,虛幻的東西很多時候需要虛幻的方式來處理;等到已經變成有形的疾病或是東西了,那麼你相信我,有形的方式(西醫)處理得更快.


所以如果你想要學好中醫嗎?歡迎接觸一點命理、風水、符咒、氣功...你的思考模式跟處理方式會突然的躍進,才能體會到甚麼是以神會神.


下一篇開始會開始進入基本篇



星期三, 6月 18, 2014

大道至簡

天才就是讓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


庸才就是讓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


學習中醫也是這個概念。


事實上學習中醫的人學到最後,幾乎都在拼方劑;參考古代經典的用方驗方,參考歷代名醫的用方驗方,參考各家的用方與驗方。


但實際上從古到今中醫的驗方與經驗之方有上萬條之多,那麼我每一條都要背頌下來嗎?從數字上看起來就不太合理。


依照現在的中醫教育體系,如果把這些方子跟條文都背下來就能考試得高分當醫生,那麼 GOOGLE 應該是最有資格當醫生的了。


那麼背頌配穴方式呢?也是跟方劑一樣的思考模式,配穴方式上萬種,背的完嗎?



中醫是一種相對的醫學,而不是絕對的醫學。

中醫是一種相對的醫學,而不是絕對的醫學。


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相對就是~我比你高~你比他胖~有比較才看得出來的東西;絕對是什麼?我170公分高~你165公分高~所以我比你高5公分~這東西叫絕對。


中醫的理論中舉凡陰陽五行.臟象.運氣...等等學說,都是互相比較之下所觀察而來的;這是中國文化上面的思考模式,所以如果你想要學好中醫,應該要先將思考方式調整成這個角度才能夠獲得比較長足的收穫。


而現代的中醫教育與學習模式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大,著重於絕對的醫學概念比例太高,例如:


餐後兩小時血糖 <7.8(<140)就是空腹血糖障礙,餐後兩小時血糖 ≥11.1(≥200)就是糖尿病。


血液中含有anti-HAV IgM且GPT 數值升高就是A型肝炎。


所以對於中醫的各個學說與教育學生的方式也落入這個陷阱之中,與其花很多時間背誦方劑配穴,學生連診斷的思路都有問題了,背方劑與配穴有個屁用?



例如以學習脈診來說。


一樣一個寸口診脈法,要培養一個中醫師能夠清楚的摸出來什麼是平脈;少說也要摸個50人次才能慢慢開始累積平脈的經驗。


因為男人與女人.胖人或瘦人.成人與孩童.青年與老人...其中的脈形一定不可能一樣,你不可能拿書本中所謂的平脈套到全部的人身上。


一定要有所比對,經驗累積的多了,有的相比了,才能比較出依照各年齡性別體質不同,其平脈的定義在何處,也才能比較出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


光是拿著本瀕湖脈學狂背條文,卻連摸病人的脈都沒有把握,有的醫師他媽的還不摸~說那是表演?中醫不滅亡何時才會滅亡?



國內的醫學教育門檻都是開放給一群很會考試的孩子去念的,實際上會考試跟會治病根本是兩回事。


如果學生的思考模式如果不變~學再多背再多也無益。



星期四, 5月 22, 2014

扁鵲九道脈訣

mai2  


調神理氣.位分三關.
氣化陰陽.升通降神.
腕持雙嬰.指下七候.
向定九道.身立九宮.






配穴

原穴:調理本經經氣。


絡穴:疏通鄰經經氣。


郄穴:本經臟腑特效穴。


子母配穴:調理五臟經氣平衡。


原絡配穴:調理本經之病.預防病進管道。


募合配穴:治本經邪氣過盛,升降失常之病。


俞原配穴:治本經正氣不足,無法傳導入臟之病。


會郄配穴:治臟腑與八系病症。


俞募配穴:臟腑邪氣盛之取穴。


八脈交會配穴:治奇經八脈之病。



配穴的概念

原穴:調理本經經氣。



絡穴:疏通鄰經經氣。



郄穴:本經臟腑特效穴。



子母配穴:調理五臟經氣平衡。



原絡配穴:調理本經之病.預防病進管道。



募合配穴:治本經邪氣過盛,升降失常之病。



俞原配穴:治本經正氣不足,無法傳導入臟之病。



會郄配穴:治臟腑與八系病症。



俞募配穴:臟腑邪氣盛之取穴。



八脈交會配穴:治奇經八脈之病。



星期六, 5月 17, 2014

調理脾胃針法

這是恩師的調理脾胃針法~對於二型糖尿病有著相當顯著的降血糖成效.


並已經有多項相關臨床論文證實其成效.


經過恩師數十年的反覆琢磨~已經成為門下弟子必修的基礎針法...


 


1)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豐隆、血海、地機、太沖,除中脘以外,餘穴皆為雙側取穴。


2)操作: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中脘、血海、太沖施以平補平瀉之法;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施以徐疾提插補法;曲池、合谷、豐隆、地機施以徐疾提插瀉法,留針30分鐘。


3)兼症的配穴:合併糖尿病腎病者,配刺腎俞、白環俞、膏肓、中極;合併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配刺風池、四白、瞳子髎、睛明;合併冠心病者,配刺大陵、內關、至陽;合併周圍神經病變者,配刺外關、委中、陽陵泉、絕骨、丘墟;合併便秘者,配刺支溝、天樞;合併腹瀉者,配刺天樞、上巨虛;合併腦梗死者,配刺風池、臂臑、外關、環跳、伏兔、陽陵泉、絕骨。


4)治法:調理脾胃,健脾化濕,和胃降濁。


5)主治:中醫-消渴;西醫-2型糖尿病。


6)創立者:張智龍教授



星期六, 4月 26, 2014

古法針不傳之密

天窗


小腸-天窗.天容
膀胱-天柱
心包-天池(男).天泉(女)
三焦-天牖
肺-天府
大腸-扶突
胃-人迎
任-天突
督-風府


內七龍


鳩尾(神府) 上腹正中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劍突因包埋于腹直肌鞘內,不易觸及,則可從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天樞(長溪) 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
扶兔(外丘) 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處。當股直肌肌腹中。
解溪(鞋帶) 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外七龍


百會(泥丸) 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大杼(大腧) 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開1.5寸處。
腎俞(精宮) 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旁開1.5寸處,約與肋弓緣下端相平。
僕參(安邪) 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2寸,跟部外側面赤白肉際處。


驅邪


肺俞
心包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夫妻不和


補 至陰.照海.太溪.中封.(左側)
補 腕骨.神門.病人五行原穴 (雙側)



出入阻滯


先補實出.後補虛入.先陽後陰


任脈-會陰.承漿
督脈-長強.齦交
心-極泉.少衝
小腸-少澤.聽宮
膀胱-睛明.至陰
腎-湧泉.步廊
心包-天池(女性:天泉).勞宮
三焦-關沖.耳和髎
膽-瞳子髎.足臨泣
肝-大敦.期門
肺-中府.列缺
大腸-合谷.迎香
胃-承泣.沖陽
脾-隱白.大包


 


 


 


 


 


 



星期一, 9月 30, 2013

五腧穴屬性與五臟相通01

本文乃是探討有關於我祖國醫學中針刺五腧穴五行屬性與五臟相通的相關文獻考証。 


五腧穴的含意我們最早可以從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所指出的: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其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以水流出入之勢來形容經脈中之氣血於五腧穴處的大小與型態。其中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狀況。除此外,五腧穴的五行屬性理論的確立,在臨床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衍生了子母補洩、原合配穴、子午流注...等配穴方式。


而根據現代科學儀器測定,以及針刺經絡敏感人的傳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經氣自井穴出,合穴傳導入內臟,其循行路徑經比鎮與經絡相同,但入臟之後,以及至頭部的傳導途徑就比較混亂,就目前的科學儀器尚無法獲得全面性的窺測。


在此我們以文獻考究的方式,嘗試討論五腧穴的五行穴性與五臟之間相通的關係。


 



五腧穴位發展生成的文獻紀錄


有關於五腧穴的文獻紀錄早期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發現,如在《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所述:


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雖然在《靈樞。經脈篇》已經有手少陰心經的循行方向與其主病的記錄,但是在九針十二原與本輸篇卻未將其列入五腧穴中,而在《靈樞.本輸篇》中對於五腧穴的論述,其文中所談心之所出實為手厥陰心包經。其中乃是秉承《靈樞.邪客篇》文中所敘述的觀念:


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靈樞所記載的五腧穴陰經加上陽經的腧穴共六十一穴。


直到晉代 皇甫謐參考《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後,所著成的《真灸甲乙經》中才補上了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使得五腧穴發展為六十六穴。至此針灸治療系統中,五腧穴的穴位數目才得以固定。


 



難經中的五腧穴五行屬性記錄與臨床應用


另五腧穴五行屬性的確立可追溯到《難經六十四難》:


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


其中因臨床上使用而產生的變化應用也可從《難經七十三難》中窺其蹤跡:


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依此於是五行屬性應用於臨床上更衍生出了補母洩子、洩南補北等應用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在《難經七十五難》中所敘述的: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其中除了針刺穴位的母子補洩概念外,同時也暗喻了針刺經脈穴位,也會影響臟腑之間的虛實與互動關係。


 


( 作者 王宇謙 引用請標明出處 )


 



星期日, 6月 16, 2013

五腧穴性與五臟經氣傳輸的探討-前言

W020060925053587912134  


 


五腧穴指十二經眾腧穴中分部於上肢肘關節至指尖範圍與下肢膝關節至腳指尖範圍的五個特定穴位。


古人以"井、滎、俞、經、合"的命名順序做為做為各經五腧穴經氣運行方式的代稱,並以古代水文的動向做為比喻,詳述十二經的經氣於五腧穴運行如水之流動,由小至大、由淺入深,致使其各穴作用也有區別。


經典中除了以經氣流注運行的方式記錄五腧穴外,另外以五行的方式分其屬性並記錄於經典之中,最早可於靈樞本俞篇中見得端倪,凡陰經井穴下皆加木字,陽經井穴下皆加金字;此始為五腧穴之五行之記載,到難經第六十四難中開始記載五腧穴的五行相關配合關係,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使得同一條經脈內的腧穴也體現了生剋制化的互動關係,也至此體現了各經、臟腑、腧穴彼此之間的五行聯繫關係。


另外難經六十八難中又言: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後世醫家臨床中,亦以此為臨床配穴的指導依據,且其中的理論亦與五腧穴之五行穴性暗暗相合。


有關於五腧穴的穴性與臨床配穴應用的相關資料中,我們發現針對於臨床上的應用配穴多著重如下:


子母配穴、原絡配穴、原合配穴、洩南補北配穴...等等。


但其中有關於以五腧穴五行穴性的探討文章較少,期望能夠從五腧穴的五行穴性與其主治病証的部分,探討五腧穴五行於各經中與五臟相互聯繫的關係。


期望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整理並提出五腧穴五行穴性與五臟經氣傳輸的基本思路。增加五腧穴於臨床的配穴思路;習古鑒今,合理的運用五腧穴性搭配手法,以增加臨床配穴思考的活躍性。



星期五, 11月 25, 2011

古法-陰陽生化

六氣1.jpg

學習中醫,應該先將天地四時運化陰陽的概念先學好.

清代名醫,黃元御(公元1705-1758年)將複雜的中醫理論,自傳統的太極陰陽始解起,一步一步將其帶入深奧的中醫基礎論述中.



我們可以在天人解篇中看到下列的原文: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 為陽 ,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 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 升, 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 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 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 夏, 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 氣 也,故秋涼而冬寒。土天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 。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其實原文中說了一堆的東西,就是下面這一張圖解釋而已.



圖中以古人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陽氣(能量)的升降,而理出了相對應的自然氣候演變,並因此生出四時十二節氣的規律出來.

外在環境的大宇宙依此規律而行之,致使陰陽調和,萬物欣欣向榮而生機現,是為自然之道也.

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宇宙,同樣的依照此規律而行,所以可見下列原文:



01.jpg



 



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 ,清 濁純雜,是不一致,濃薄完缺,亦非同倫,後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於此判,所謂命 秉於生初也。 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 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已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 ,陰 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 為 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 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在我古法中,重視天地變化與個人之間互相呼應的關係,認為天人合一,順應天地變化而生,逆天地而行則死.

在這樣子的概念中,也因此生演出了相對的六氣理論與後續的針藥施用概念.

但是在中醫治療技術複雜的演化至極限,其根本亦不過就陰陽升降兩個部份而已.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前面二十級(歲)基本上都是新手村。 然後你的新手NPC是亂數決定的爸媽。 個人能力數值跟著NPC的資源決定一半的基數。 等到等級可以出新手村,遊戲的自由度大增。 有的人會考慮再練等級(念大學、研究所)多上升一些點數才要出村去解任務,也有人迫不及待的出村去探...